
(1).奸邪谄媚。《新唐书·杜黄裳传》:“ 夏 、 绥 、 银 节度使 韩全义 憸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 清 冯桂芬 《太常侍卿萧山汤公墓志铭》:“主知惟正,伎穷憸佞,九迁臺省。”
(2).指奸佞的人。 宋 李光 《论胡直孺第二札子》:“夫大臣以进退人才为职,所进忠贤则国家享其利,所进憸佞则人主受其欺。” 明 归有光 《河南策问对》之一:“其欲人主悔祸新化,要在捨己从众,违欲遵道,远憸佞而亲忠直,推至诚而去逆诈。”
“憸佞”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复合词,通常用于形容奸邪谄媚之人。以下从词义、出处及用法三个方面详细阐释:
词义解析
“憸”读作xiān,本义为奸邪、阴险,如《说文解字》释为“憸,诐也”,指心术不正;
“佞”读作nìng,意为巧言谄媚,如《广韵》注“佞,口才也”,后引申为用虚伪言辞讨好他人。
二者结合为“憸佞”,指心性奸诈且善于用花言巧语迷惑他人,多用于描述政治或社会中的谄媚小人(来源:汉典)。
古典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憸人罔以行其佞”,指奸邪之人不可任其施展谄媚之术(来源:国学大师)。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亦批判“憸佞之徒,害政最深”,强调其对道德与秩序的破坏性(来源:汉典)。
用法与语境
古代文献中,“憸佞”常与“忠良”对举,如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云:“去憸佞,则忠良进”。现代汉语中虽较少使用,但在历史研究或文学批评领域仍可见到,用以形容虚伪逢迎、损公谋私的负面形象(来源:国学大师)。
“憸佞”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多个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憸佞”多用于批判性语境,既可描述谄媚逢迎的行为,也可指代此类小人,常见于史书或政论性古文。其构成字“憸”“佞”均含贬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性。
拔举帮丁报馆材气地保董督遁形法定风耗佛氏服刑告请梗僻杭杭子好货镐饮何楼槐花黄回驾间种激动诘难劫石既济精确度金县进站空郄浪言罗掘俱穷漫污马上墙头门对名义宁馨狃泰配人棚橹疲匮乔模样卿士月棋艺瑞梦生成神兽门折水施主水寺吮喋束题随宦托踪吐下握拳透爪汙贱嫌猜相里小日子心粗气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