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缯帛。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石贤士神》:“輜輦轂击,帷帐絳繒。”《晋书·舆服志》:“其(皇太子)侍祀则平冕九旒,衮衣九章,白纱絳缘中单,絳繒韠,采画织成衮带,金辟邪首,紫緑二色带。”
“绛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与礼仪、服饰相关的红色丝织物,常见于祭祀、宫廷装饰或贵族服饰的记载。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相关词汇,可参考《汉语词典》或《晋书》等古籍。
绛缯(jiàng zēng)是一个汉字词语,是由两个字组成的。它的拆分部首是“纟”和“替”,分别是红色丝绸的细线和带。它的总笔画数为14画。
绛缯这个词源于古代丝绸文化。在古代,丝绸的颜色分为多种,绛色就是其中一种。绛色属于宝石红色,代表着高贵和华丽。而缯则是指丝绸织物的细线和带子。绛缯一词的意义就是指绛色的丝绸细线或带子。
绛缯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絳繒」。
在古代,绛缯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参考《说文解字》中关于“绛”的描写,其写法为「纍」或「纒」,意为丝材畅美。而关于“缯”的写法我们可以参考《康熙字典》,写法为「略」,意为畅顺。
1. 她把绛缯织成了一块漂亮的丝巾。
2. 这幅画用了绛缯勾勒出了优美的轮廓。
1. 绛帐:指用绛色丝绸做成的帐篷。
2. 缯线:指织布用的精细细线。
3. 缯机:指织布机器,用于织造丝绸等细密的纺织品。
绛丝、丝线
绵缯、麻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