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成文的意思、成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成文的解释

(1) [write]∶形成文字,写在纸上

已有腹稿,尚未成文

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2) [written article]∶现成的文章

详细解释

(1).形成乐章、文采、文辞、礼仪等的总称。《荀子·乐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韩诗外传》卷五:“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 汉 扬雄 《法言·君子》:“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 汉 班固 《白6*虎通·情性》:“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 晋 潘岳 《笙赋》:“邇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2).现成的文章。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 丘明 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清 金一 《文学观》:“夫谓语必己造,事不古同,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虽以《六经》之尊,除《大易》而外,若《书》《诗》《礼》,类皆集成典成文而为书者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我国虽无‘散文诗’之成文,然如 屈原 《卜居》《渔父》诸文以及 庄子 《南华经》中多少文字,是可以称为‘散文诗’的。”

(3).用文字固定下来,成为书面。《魏书·常景传》:“案如经礼,事无成文;即之愚见,谓不应服。”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一:“适应了随时随地面对各种严格的要求,适应了多少条成文不成文的纪律规定。”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成文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成文”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1. 动词用法

    • 形成文字:指将思想、规则等用文字记录下来。例如“腹稿尚未成文”。
    • 文学创作:古代多指写文章或形成乐章,如“举笔成文”。
  2. 名词/形容词用法

    • 现成的文字或书面形式:如“成文法”指以书面形式确立的法律条文。
    • 已成规律的条文:特指法律、规章等固定内容,如“事无成文”。

二、不同语境下的含义

三、例句参考

四、补充说明

“成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有所差异,需结合文献判断。例如,汉代已用于描述文章创作,北魏则引申为法律条文。现代汉语中,其含义更偏向书面化、固定化的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魏书》《文选》等古籍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二

成文的意思

成文是一个汉语词语,用来形容书面文字或规定、条例等已经写成、制定完成的意思。成文的文字是经过成型和规范的,通常指正式的文学作品或法律文件。

成文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成文的拆分部首是“戈”和“文”,其中“戈”是上部部首,表示刀兵武器,“文”是下部部首,表示文化和文字。

按照笔画顺序,成文总共包含10画,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笔画顺序分别是:“丿”、“匚”、“一”、“一”、“一”、“一”、“一”、“一”、“㇀”。

成文的来源

成文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里仁篇》:“丘也有心,术也有节,言所成者小,不成者大。”这里的“言所成者小”即指书面文字已经形成的成品。后来成文逐渐泛指已经写成、制定完成的文字。

成文的繁体

成文的繁体字为「成文」,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写法有所不同,成文在古代常写作「成文」或「倀文」,它们都是成文的古代写法。

成文的例句

1. 这个文件是成文的,所以请务必仔细阅读。

2. 这篇文章是我的成文作业,我希望你能给我一些意见。

成文的组词

1. 成文规定:已经写成和制定完成的规定。

2. 成文法律:经过正式书面化的法律文件。

3. 成文作品:已经成型并且经过修订的文学作品。

成文的近义词

1. 书面:指以书面方式表达的。

2. 规定:指明确的条文或规则。

3. 正式:指合乎规范的、符合标准的。

成文的反义词

口头:指不以书面形式表达,而是口头上传达的。

未定稿:指还没有最终定稿,尚未形成成文的文字。

别人正在浏览...

哀梨半掩门被加数蹦蹦戏鞭辟近里贬乐标赏跸御部列擦头皮差官吵螺丝跕立洞醉逗晓坊巷蹯跚風流跌宕风起泉涌浮绛怪谍怪哉馆室黄酒环规护理员胡天价妇加腹忌故济美津筏抗原客地阬阱课诗酷郁蓝衫良宵卤硷论斤绿暗红稀明珠暗投腩炙喷灌齐家治国轻险琼英遒泽染累沈积使心作幸嘶丑谈瀛条绒跳水违抑诬侵鲜彩香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