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rite]∶形成文字,写在纸上
已有腹稿,尚未成文
一条不成文的规定
(2) [written article]∶现成的文章
(1).形成乐章、文采、文辞、礼仪等的总称。《荀子·乐论》:“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韩诗外传》卷五:“若夫重色而成文,累味而备珍,则圣人所以分贤愚,明贵贱。” 汉 扬雄 《法言·君子》:“君子言则成文,动则成德。” 汉 班固 《白6*虎通·情性》:“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 晋 潘岳 《笙赋》:“邇不逼而远无携,声成文而节有叙。”《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自幼聪明,举笔成文,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2).现成的文章。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其高者颇引经训风喻之言,下则连偶俗语,有类俳优,或窃成文,虚冒名氏。”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 丘明 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清 金一 《文学观》:“夫谓语必己造,事不古同,诚不免以刻覈待古人,虽以《六经》之尊,除《大易》而外,若《书》、《诗》、《礼》,类皆集成典成文而为书者也。”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我国虽无‘散文诗’之成文,然如 屈原 《卜居》、《渔父》诸文以及 庄子 《南华经》中多少文字,是可以称为‘散文诗’的。”
(3).用文字固定下来,成为书面。《魏书·常景传》:“案如经礼,事无成文;即之愚见,谓不应服。” 徐怀中 《西线轶事》一:“适应了随时随地面对各种严格的要求,适应了多少条成文不成文的纪律规定。”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成文汉语 快速查询。
"成文"在汉语词典中的详细释义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将思想、约定或规则通过文字记录下来,使其具备书面形式。例如:「口头约定最终成文为正式合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特指已固定下来的文字材料,如法规、文件等。例如:「这份章程是经过审议的成文规定」《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引申含义
强调内容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区别于口头或临时约定。例如:「成文法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颁布」《法律辞典》(法律出版社)。
指通过文字系统传承的经典作品或文化载体。例如:「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成文历史文献」《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
三、法律术语中的特殊用法
在法学领域,"成文"特指以法典形式明确记载的法律规范(成文法),与"不成文法"(如习惯法)相对。例如:「《民法典》是我国民事领域的成文法典」《元照英美法词典》。
权威参考来源
“成文”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详细解释:
动词用法
名词/形容词用法
“成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法有所差异,需结合文献判断。例如,汉代已用于描述文章创作,北魏则引申为法律条文。现代汉语中,其含义更偏向书面化、固定化的表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魏书》《文选》等古籍记载。
晻澹安佳败井颓垣伴等宝钗虫蝨春结祠具慈祥打场子代词倒产鸐鸐第三野战军堕甑不顾飞书走檄荴露宫司枸棘姑娘追姑容孤证汉高祖豪羊赫奕贾思勰激犒金小蜂廉能清正僚故沦铺麦花脉石冒称民表谋迹慕赖南公槃郁青梅竹马求乞扰扰散播商庚生庚奢香视眺食坐双名四位四仲台任填赔湍险王侨蛙泳威焰温瑜诬诋心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