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称“ 蹦蹦调 ”。戏曲剧种名。评剧的一个支派,早期叫“北京蹦蹦”。现已与评剧合流。 老舍 《老字号》:“果然, 周掌柜 --来了还没有两天--要把三合祥改成蹦蹦戏的棚子。” 张天翼 《清明时节》二:“ 易良发 蹲在地下,一面还小声儿哼着蹦蹦调。” 侯宝林 《三棒鼓》:“也有人叫蹦蹦戏,现在叫评剧。”
蹦蹦戏是中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现为评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名称与起源 • 原名"平腔梆子戏",又称"唐山落子"或"北京蹦蹦"()。 • 1910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地区,融合了莲花落、民歌、皮影等艺术元素()。
2. 艺术特征 • 早期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以"蹦蹦调"为特色,具有浓郁乡土气息()。 • 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常见于庙会、集市等民间场合()。
3. 发展演变 • 原为独立剧种,20世纪中叶逐渐与评剧合流,成为评剧的支派()。 • 现代评剧中仍保留部分蹦蹦戏的经典剧目和表演技法。
现状与影响 如今蹦蹦戏虽不再作为独立剧种存在,但其艺术遗产通过评剧得以传承,在河北、京津等地的传统戏曲展演中仍可见其元素()。2006年评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也包含了对蹦蹦戏艺术价值的认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