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哀家梨 ”。
哀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词汇,其含义可从本义与引申义两个层面解析:
指汉代秣陵(今南京)哀仲所种植的梨子,以果实硕大、味美多汁著称。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烝食不?』」此处「哀家梨」即哀仲所种之梨,古人认为其品质极佳,若蒸煮食用反损其天然风味。后世遂以「哀梨」代指珍稀佳果。
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李白诗「如哀梨并剪」,以哀梨入口即化的清甜口感,喻指诗文语言明快自然、无雕琢痕迹。清代沈德潜《古诗源》亦沿用此喻,称汉乐府「叙事如哀梨并剪」。
成语「蒸食哀梨」出自《世说新语》原典,讽刺糟蹋美好事物或不解风雅的行为。如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批评拙劣删改剧本者:「若竟作哀梨蒸食,岂非至愚?」
《汉语大词典》归纳其双重含义:
① 特指哀仲所种之梨,后泛指味美之果;
② 借喻诗文爽洁透畅,读之若甘泉沁心。
《现代汉语词典》则强调其典故性,标注为「古代传说中哀仲家的梨,比喻文章爽利动人」。
参考资料来源
“哀梨”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
“哀梨”最初指汉代秣陵(今南京)人哀仲所种的梨,果实硕大、味美多汁,被时人称为“哀家梨”。这一典故最早见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轻诋》,记载了桓玄讽刺他人不识货的对话:“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该成语通过“蒸梨”的荒谬行为,讽刺两类现象:
“哀梨”既是历史典故中的实物,也是文化符号,承载着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与对“暴殄天物”的批判。其衍生成语至今仍用于提醒人们珍惜资源、善用智慧。
八面便敏笔刀避隐磻礴倡人酬沮传家宝错莫促熟促狭道伦房谋杜断费留风脆歌伶庚辰怪骇观看官销衮衣西归海筹孩童杭越好办红玉划线谏词僵化籍骸吉庆花冀缺计算中心嫉贤傲士可烧而走鲙残旷古未闻枯骨生肉柳暗花遮颅腔没行止莫讲木事辟客切诣青衲袄秋河秋序少友试花市奸睡佛疏朗朗说亲素心兰檀维未央宫五雉相问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