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实仁爱。《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公下车敷化,风动神行,诚恕既孚,鉤距靡用。” 李周翰 注:“而 缅 为 会稽 ,诚心恕物,为人明信,则鉤距无用。”
“诚恕”是由“诚”与“恕”组成的复合词,在汉语词汇体系中具有深厚的伦理意涵。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儒家经典释义,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本体释义
“诚”本义为“信也”(《说文解字·言部》),指言行一致、真实无伪的心理状态;“恕”在《论语·卫灵公》中被孔子定义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的宽容之道。两字结合后,“诚恕”特指以真诚为根基的宽厚品德,要求人发自内心地践行包容与体谅。
哲学延伸
儒家典籍中,“诚恕”被提升至道德实践层面。《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视为贯通天人的纽带,而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恕”为“推己及物之谓”,二者结合后形成“内外兼修”的伦理准则。清代学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进一步阐释:“诚恕并行,乃能达仁”,说明其与儒家核心思想“仁”的关联性。
应用范畴
在传统语境中,“诚恕”常用于描述君子修养与社会关系准则。例如《宋史·儒林传》记载士大夫“以诚恕接物”,指以真诚态度宽待他人;明代吕坤《呻吟语》主张“处世以诚恕为本”,强调其在人际交往中的指导作用。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文学与伦理学领域,形容高尚的道德境界。
参考资料:
“诚恕”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诚”与“恕”两个语素并列构成,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核心含义
指诚实仁爱的品质,强调以真诚之心待人,以宽厚之怀处事。其中:
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文献《文选·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文中描述官员治理地方时“诚恕既孚,鉤距靡用”,意为当政者以真诚仁德施政后,严苛手段(鉤距)便无需使用,凸显以德化人的治理理念。
应用场景
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修养,尤其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忠恕”相关联,体现内外兼修的人格追求。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或文化背景,可参考《汉典》《文选》注疏等典籍。
捱捱儿彪形闭堂草率将事差爽出死殚智竭力电线杆东家效颦独贵独贱飞淙脯燔畡数高踞高下其手高誉哥舒怪巧光学玻璃孤藐濠沟黑轓河雒鹤山凤尾鹤头纽厚德后稺黄姑幻想曲跻峰造极钧天梦糲糠沴厉礼装满拟民乐麰麦滂母飘霏贫道罴褥钦和勤恤綦谿劬俭曲里拐弯三婆两嫂山盟山民蛇蛟盛代适逢其时叔服四司俗句天理难容提铃听説听道委仗五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