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司命、司禄、司危、司中四星官。《礼记·月令》“命有司大难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唐 孔颖达 疏:“ 熊 氏引《石氏星经》云:‘司命二星在虚北,司禄二星在司命北,司危二星在司禄北,司中二星在司危北。’ 史迁 云:‘四司,鬼官之长。’”
(2).见“ 四司六局 ”。
(3).道教谓天帝的禁宫。《云笈七籤》卷八:“九皇上真者,玉虚之元君也;四司者,天帝之禁宫也。”
(4). 明 代内府职官名。指惜薪、宝钞、钟鼓、混堂。参阅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
“四司”一词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有多种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指古代星象学中的四位星官,即司命、司禄、司危、司中,分别掌管命运、福禄、安危与灾厄。此说最早见于《礼记·月令》注疏,唐代孔颖达引《石氏星经》说明其方位与职能()。
明代宦官系统下设的四司,属内府职官,包括:
不同文献对“四司”的界定存在差异,需结合具体朝代及文本背景分析。例如,星官与道教解释多关联神话与信仰,而明代内府四司则属实际职官体系。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酌中志》《云笈七签》等原始文献。
《四司》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字,读作sì sī。下面将分别介绍《四司》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四司》的第一个字是“四”,它的部首是“囗”(围字头),第二个字是“司”,它的部首是“口”(口字旁)。依据这些部首,我们可以知道如何写这些字的基本结构。
“四”字的笔画数为5画,依次是一横、一横、一竖、一撇、一横。而“司”字的笔画数为5画,依次是一横、一竖、一撇、一横、一横。
《四司》一词是源于古代中国的官制。古代的中国设有“四司”,分别是吏、户、礼、兵四个官司。这四个官司负责行政管理、户口管理、礼仪管理和军事管理等方面的事务。
《四司》的繁体字和简体字是一样的,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四司》这个词的古时候写法与现代并无太大差异,因为它相对较为简单。古代人们用笔在纸上按照特定的笔画次序书写这个词。
以下是几个使用《四司》的例句:
1. 《四司》是古代官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国家的日常事务由《四司》负责管理。
3. 学习《四司》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制度。
与《四司》相关的组词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吏员、户籍、礼仪、军事等。
《四司》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不过可以说,与《四司》相对应的词可能是指其他不同的官司或机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