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牵牛星。《玉台新咏·歌辞之一》:“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吴兆宜 注引《岁时记》:“河鼓、黄姑,牵牛也。皆语之转。” 唐 元稹 《决绝词》之二:“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 清 吴伟业 《无题》诗之一:“天边恰有黄姑恨,吹入萧郎此夜吟。”
(2).指腊梅。 宋 杨万里 《次东坡先生蜡梅韵》:“梅花已自不是花,冰块謫堕玉皇家。不餐烟火更餐蜡,化作黄姑瞒造物。”
“黄姑”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在古诗文中,“黄姑”常被用作牵牛星的别称,与织女星形成对应。例如:
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次东坡先生蜡梅韵》中以“黄姑”代指腊梅:“不餐烟火更餐蜡,化作黄姑瞒造物”,将腊梅拟人化,形容其清冷高洁的特质。
如需更深入的文学例证或历史演变,可参考《玉台新咏》《全唐诗》等古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在线词典(来源标注、3、4)。
《黄姑》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种含义。一般来说,黄姑特指一位年龄相对较大的未婚女子。
“黄”字由“土”和“⺆”组成,它的意思是土质的色彩。它的拆分部首是“⺆”,总计有12个笔画。
“姑”字由“女”和“古”组成,表示女性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女”,总计有8个笔画。
《黄姑》一词的来源有些争议,但通常认为它源自古代民间传说或民间故事中的一个女子角色。在某些地区,人们将年龄较大的未婚女子称为黄姑。
在繁体字中,“黄姑”的写法为“黃姑”。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以“黄”字为例,古时候的写法为“黃”,由于字形演变和简化,现代汉字的写法变为了“黄”。
1. 她是个年过而立的黄姑,守着一个家,独自一人。
2. 在古代故事中,黄姑是一个勇敢而美丽的女子角色。
1. 黄姑嫁女:指年纪大而未婚的女子终于结婚了。
2. 黄姑之年:指女子已经到了适婚年龄。
3. 黄姑子女:指某个家庭中未婚的女子。
1. 剩女:指年龄较大但未婚的女子。
2. 未婚女子:指尚未婚配的女性。
3. 大龄女青年:指年纪较大还未结婚的女性。
已婚女子:指已经结婚的女性。
年轻女子:指年龄较轻的女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