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贫道的意思、贫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贫道的解释

[a humble term of self-address of a Taoist monk] 古时僧道谦称自己,后来专用于道士谦称自己

诏敕权供在殿上。贫道等亦不敢开读。——《水浒传》

详细解释

僧道自称的谦辞。 晋 、 南北朝 时,朝廷定制僧人自称贫道。 唐 以后僧人改称贫僧,道士谦称“贫道”。《晋书·王坦之传》:“初, 坦之 与沙门 竺法师 甚厚,每共论幽明报应,便要先死者当报其事。后经年,师忽来云:‘贫道已死,罪福皆不虚。惟当勤修道德,以升济神明耳。’言讫不见。”《法苑珠林》卷七五引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蒋小德》:“难云:‘贫道自出家来,未尝饮酒。’”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 晋 宋 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贫道’亦是当时仪制,定以自名之辞,不得不称者,疑示尊礼,许其不名云尔,今乃反以名相呼而不讳,盖自 唐 已然,而‘贫道’之言废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六·郑老遇仙》:“顷间,见一黄冠丰体长髯者,飘飘然至神前而揖,徘徊乃出。 郑 曳其裾,恳以求度,黄冠曰:‘贫道无能,偶遇神祠,特入瞻仰,何以度汝?’”《花月痕》第四八回:“ 采秋 便问道:‘炼师何来?’道姑笑道:‘贫道云游之人,脚跟无定,是从来处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贫道"是道教修行者的传统自称用语,源自古代汉语谦辞体系。该词由"贫"与"道"复合构成,"贫"指修行者物质生活的清贫状态,"道"则特指道教追求的修行境界。在《汉语大词典》中,其释义为道教人士的自我谦称,表达对大道领悟尚浅的修行态度。

从词源学考证,该称谓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道教典籍。唐代司马承祯《坐忘论》记载:"贫道栖心玄门,凝神太漠",展现了修行者通过自称"贫道"来体现对物质欲望的超越追求。现代道教仪轨中仍保留此称谓,《道教仪范》规定正式场合需以"贫道"自称,以示对信众的平等尊重。

在语言学层面,"贫道"属于宗教领域专用人称代词,与佛教"贫僧"形成平行对应。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用语词典》分析,这种谦称体系反映了东方宗教文化特有的谦卑伦理观。当代道教人士在学术交流中延续此传统,如中国道教协会官网记载的多位道长公开演讲均以"贫道"作为自称。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日常交流中已基本退出使用范畴,主要保留在宗教仪式、典籍研究等专业领域。北京大学《现代汉语宗教词汇研究》指出,其使用范围严格限定于道教修行者群体,普通信众不宜套用此称谓。

网络扩展解释

“贫道”是道教修行者的谦称,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释

  1. 谦称来源
    “贫”并非指物质贫穷,而是表示“本”或“根基”,含谦逊、自省之意。例如,道士自称“贫道”即“本道士”,类似于古人称自己为“鄙人”。

  2. 修行内涵
    该词强调修行者需“忧道不忧贫”,即专注提升德行与智慧,而非追求名利。同时,“贫”也暗喻舍弃物质享受、追求精神超脱的修行态度。

二、历史演变

三、文化意义

该词体现了传统宗教文化中的谦卑精神,与儒家“克己复礼”、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相契合。例如,《晋书》记载僧人竺法师自称“贫道”,说明其早期跨宗教使用。

四、现代应用

当代道教人士仍沿用此谦称,如:“贫道在武当山隐居”()。而佛教则普遍使用“贫僧”,形成宗教身份的语言区分。

“贫道”既是身份标识,也承载着修行者自我约束与精神追求的双重意义。

别人正在浏览...

拌嘴逼狭薄心肠出震刺槐毳毼蹬心拳头钓鱼轮曡子定昆池短棹氛祥桴栋浮食高人一等庋架骇目惊心河湟慧质假货嘉悯健实金岫进转畸僻鸠资集苑卷包剧役开胸哙息烈心陵暴陵差逻子芦锥盲风晦雨每日俛眉忸忕强羊穷猿投林荣行上祖诗匳刷照庶卉梳掠舒头探脑四户田泽铁片托生文过遂非文籥五侯第醎鹾乡宦遐篆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