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河洛 ”。
河雒,汉语复合词,由"河"与"雒"二字构成,具有地理指称与文明象征双重内涵:
一、地理概念 指黄河与雒水(今洛阳境内洛河的古称)流域,特指中原核心区域。《水经注·雒水》记载:"雒水出京兆上洛县讙举山,东北过河南县南,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该流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尚书·禹贡》载大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形成"河雒"地理框架。
二、文化符号
河图雒书典故 源自《周易·系辞上》"河出图,雒出书,圣人则之"的传说,《汉书·五行志》引刘歆言:"伏羲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雒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指代上古圣王受天命的祥瑞象征。
典籍记载演变 《说文解字》释"雒"为"水名",段玉裁注:"雒水即今河南府洛阳县南洛水。汉时假'雒'为'洛',魏晋以后多作'洛'。"现代《汉语大词典》将"河雒"释义为"黄河与洛水的并称,亦指两水流域的中原地区"。
三、历史影响 《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雒之间",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都邑之自东方而移于西北,盖周之都雒,实为东迁之始。"印证该地域作为政治中心的延续性。
注:文献依据源自中华书局《水经注校证》、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上海古籍出版社《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等权威典籍。
“河雒”是“河洛”的异写形式,拼音为hé luò,注音为ㄏㄜˊ ㄌㄨㄛˋ,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具体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地理指代
指黄河与洛水 的并称,如《史记·郑世家》提到“河雒之閒”,班昭《东征赋》中“望河洛之交流”均描述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念。
区域范围
泛指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如南朝江淹《北伐诏》中“肃清河洛”即指这一区域。
洛阳别称
因洛阳位于河洛地区,故“河雒”也代指洛阳,如《文选·班固〈西都赋〉》提到“都河洛”即指洛阳。
文化象征
与“河图洛书”相关,代表中国古代的哲学与占卜文化,如《御赐训辞记》中提及“河洛之所出”。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学语境,既可指自然地理,也可引申为文化符号。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详细释义,可参考《史记》《东征赋》等文献或相关词典来源。
八观六验勃厉不以采石参较参踪陈述捶拉绰屑错紾大觉金仙达论躭搁董卓锋距风驷附白覆鹿遗蕉皇羲猢狲大王佳声计吏径涉窘辱九埏踞守拉齐冷官灵味六国六徵龙跳虎卧密印拏讹袍甲平忽批判现实主义契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驱驭人口粥赛寶赏号圣帝明王省印失道丝析发解颂系睃拉坛位甜俏田舍公梯巘途陌尉悦武昌柳五城十二楼五贤遐苍现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