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鉴于前失而有所改变。《后汉书·西域传序》:“ 车师 后王復反6*攻屯营。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 隐侯 《宋书》多妄, 萧武 知而勿尤……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於公宪,退无媿於私室,欲求实録,不亦难乎?呜呼,此亦有国家者所宜惩革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惩革汉语 快速查询。
惩革(chéng gé)是汉语中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通过惩戒手段达到革除弊端、纠正过失的目的。该词由“惩”与“革”两个语素构成:
语素解析
词义内涵
在历代文献中,“惩革”多用于描述制度性纠错行为。例如《宋史·职官志》记载“严考课之法,以惩革偷惰”,指通过考核制度惩戒怠惰、推动吏治改革。《清史稿》亦用“惩革积弊”表达革除长期存在的弊端。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中,“惩革”多用于公文或学术论述,强调通过系统性惩戒实现根本性改革。例如在法律领域指“以刑罚手段革除社会不良现象”,在教育领域则指“通过纪律处分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化”。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历代经典文献用例。
“惩革”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古籍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用法
指通过惩罚违法犯罪行为并推动改革整顿,达到社会治理的双重目的。例如打击犯罪时,既处罚违法行为,又完善相关制度。
古籍中的释义
强调“鉴于过去的失误而进行改变”。如《后汉书》提到反叛者未被有效约束时用“曾莫惩革”,指未吸取教训而改进;唐代刘知几《史通》主张史书编撰应避免偏私,认为这是国家需“惩革”的问题。
字义拆解
语境差异
现代用法侧重“惩罚+改革”的主动治理,古籍中更偏向“反思错误+自我修正”。例如《后汉书·桓帝纪》中“惩改”与“惩革”同义,均指对选举制度弊端的纠正。
建议具体使用时结合上下文判断其侧重“惩罚改革”还是“反思修正”之义。
哀鸿遍地阿宜百县包办婚姻辨事不遑宁息补遗産床朝夕之策澄幽锄薙大东等比敦喻繁本凤文风砚妇德赋形洪威隳顿蹇才迦奢草稷祠稽废镜察积习生常诀行科本捞笼联翩连任列仙另巧伶牙利齿流光路银麻木不仁蛮落慢条斯礼莫侯模宪霓旄辟公披慢迁挪迁葬请寄晴丽侵驱森沉森整深挖水匮贪耍跳驼子兔毛大伯屠杌无恙枭心鹤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