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条斯礼的意思、慢条斯礼的详细解释
慢条斯礼的解释
见“ 慢条斯理 ”。
词语分解
- 慢的解释 慢 à 迟缓,速度小,与“快”相对:慢车。慢件。慢腾腾。慢条斯理。缓慢。迟慢。慢性。 态度冷淡,不殷勤,不礼貌:慢待。轻慢。傲慢。怠慢。 缓急快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礼的解释 礼 (禮) ǐ 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乶 )礼。典礼。 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刼 )。礼治。克己复礼。 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
专业解析
"慢条斯礼"(也常写作"慢条斯理")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说话、做事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有条有理的样子。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指行动、说话或处理事情时,动作缓慢,态度从容,有条不紊,显得十分稳重有礼。它强调的是一种不着急、按部就班的状态,有时也隐含效率不高或过于拖沓的意味。
二、 词源与结构
- “慢”: 指速度低,行动迟缓。
- “条”: 此处通“悠”,意为“悠长”、“从容”,或指“条理”、“次序”。在“慢条斯礼”中,“条”主要取其“从容、舒缓”之意,与“慢”结合构成“慢条”,形容动作的缓慢和从容。
- “斯”: 文言助词,无实义,相当于“然”,起连接或舒缓语气的作用。
- “礼”: 本指礼仪、礼貌。在此成语中,“礼”更多是强调在缓慢从容之中体现出的得体、稳重、有分寸的态度,而非特指具体的礼节。整个结构可理解为“慢而悠(条)然有礼”。
- 结构分析: “慢条”与“斯礼”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描述性短语,后凝固为成语。它是一种“连绵词”性质的复合词。
三、 语法功能与使用场景
- 词性: 形容词性成语。
- 用法: 常作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
- 作谓语:他说话总是慢条斯礼的。
- 作定语:他那慢条斯礼的样子让人着急。
- 作状语:他慢条斯礼地整理着文件。
- 作补语:事情被他处理得慢条斯礼。
-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人的言行举止,强调其从容不迫、不慌不忙的状态。可用于中性或略带褒义(形容稳重),也可用于略带贬义(形容拖沓、效率低)。具体褒贬需结合语境判断。例如:
- 褒义/中性: 老先生慢条斯礼地讲述着往事,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体现稳重、有条理)
- 贬义: 火烧眉毛了,他还慢条斯礼地喝茶,真急死人!(体现不合时宜的拖沓)
四、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有条不紊、四平八稳、老牛破车(强调慢)、蜗行牛步(强调慢)。
- 反义词: 雷厉风行、风风火火、急急忙忙、手忙脚乱、慌慌张张、快马加鞭。
五、 辨析与注意事项
- “慢条斯礼” vs “慢条斯理”: 两者意思完全相同,是同一个成语的不同书写形式。“慢条斯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更为普遍,但“慢条斯礼”也属规范写法,尤其在强调其中蕴含的“有礼(得体、稳重)”意味时更倾向使用此写法。词典中通常将两者视为异形词或注明可通用。
- 与“温文尔雅”的区别: “温文尔雅”侧重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有教养;“慢条斯礼”则更侧重形容动作、言语的缓慢和从容不迫的状态,两者侧重点不同。
- 古例参考: 《儒林外史》第一回:“老爷亲自在这里传你家儿子说话,怎的慢条斯礼!”(此例中略带催促之意,显示其可能带来的效率问题)。
网络扩展解释
“慢条斯礼”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àn tiáo sī lǐ,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该词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后也用于形容动作或态度慢腾腾、从容不迫的样子。其意义与“慢条斯理”相同。
2.出处与演变
- 古代文献:最早见于明代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第30回:“一个风火事,还象寻常慢条斯礼儿的。”。
- 现代用例:老舍在《小坡的生日》中也使用了这一表达,说明其沿用至今。
3.语法与用法
- 结构:联合式成语,由“慢”“条”“斯”“礼”四字组成,属中性色彩。
- 功能:多作谓语、定语或状语,用于描述人的行为或态度,如:“他慢条斯礼地整理文件,丝毫不受外界干扰。”。
4.近义与反义
- 近义词:慢条斯理、从容不迫、不紧不慢。
- 反义词:慌慌张张、急不可耐、风风火火。
5.注意事项
该词虽含“礼”字,但实际与礼仪无关,而是“理”的异写形式,需注意避免误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可参考《金瓶梅》或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段落。
别人正在浏览...
哀鸿鏖扑百省谤论薄气豹子马边楼蔽匿不相放草褐厂珰长递闯进传宗接代初祖道店雕玉双联风驰霆击封名贡琛公审广燕鼓槌归居河煎厚利謇博蠒卜兼怀忌故金睛金相玉式金衣丹开饥荒客卒马将没救瞢暗骈傍平配迫迮蒲帆签到棋逢对手擒治泣竹少偶声诗瘦愞霜府双声叔丈人田妇田间听调頽唆土壤水相越消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