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诸侯。《诗·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朱熹 集传:“辟公,诸侯也。”《荀子·王制》:“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辟公之事也。” 明 夏完淳 《咏怀》之四:“辟公援天纪,王道闇不章。”
“辟公”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辟公”指诸侯,特指周代辅佐天子的诸侯君主。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朱熹在《诗集传》中明确注释:“辟公,诸侯也。”。在《荀子·王制》中,也提到“辟公”与礼乐教化相关的事务,进一步佐证其身份。
现代文献中偶见“辟公”被借代使用(如“开辟公益性岗位”),但此属引申义,与古义无直接关联。
“辟公”是周代对诸侯的尊称,强调其辅佐天子的政治角色,读音为bì gōng,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
辟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赶走或离开。它由辟和公两个部分组成。
辟公的左边部首是“辛”(辛为辟公的辟),右边部首是“八”(八为辟公的公)。辟公总共由8画组成(辛部2画,八部6画)。
辟公来源于古代典籍《礼记·曲礼上》中的一句话:“辟公逐客。”在古代,使用辟公一词来表示赶走客人或入侵者。辟公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避公」。
在古代,辟公的写法与现在稍有不同,它的“八”字部分写得与现在稍微有所区别,被称为“断尾八”。这种古代写法实际上更接近于字形的原始形态。
1. 他不愿意辟公,坚决留在了这个城市。
2. 见到吵闹的人群,他立即辟公离去。
辟公可以组成一些相关的词语,如辟谷(戒除谷物的食物),辟邪(驱除邪恶的)。
辟公的近义词包括遣散、驱散、赶走等。
辟公的反义词可以是接待、招待、欢迎等。
阿昧白辨百岁之盟拜台办严鲍人表心纸不知凡几裁觚仓廪钞録晨步逞憾晨趋处画掸瓶蹈背颠驰东林书院风壤槁伏蛤蜊粉功课环钱毁阙坚垎惊弓计惜里程碑流星赶月露两手卖恶冥贶鸣嘤穆满嫩草强台敲头倾沦逡巡术瞿唐屈艳班香深大势不两存狮子灯树兵算作岁殚天雨同波痛觉土元土专家外祖母惟独娓娓动听贤劫鲜艳艳仙音院霄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