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八德的意思、八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八德的解释

[eight virtures] 中国封建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详细解释

道家谓道的八种界限。《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八德”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核心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周礼》的“六德”体系,至宋代形成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项基本道德准则。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八德分别对应以下内涵:

孝指“善事父母”,《论语·学而》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要求子女对父母尽赡养与敬爱之责。悌谓“敬爱兄长”,《孟子·滕文公下》载“入则孝,出则悌”,强调家族内部长幼有序的伦理关系。忠为“尽心竭力”,《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临患不忘国,忠也”,既包含对国家的忠诚,也涵盖对职守的尽责。

信即“诚实不欺”,《论语·为政》主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言行一致的社会契约精神。礼包含“行为规范”与“道德约束”双重属性,《礼记·曲礼》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制度化体现。义指“公正合宜”,《孟子·告子上》提出“舍生而取义”,涉及公私利益取舍的价值判断。

廉要求“清白不苟”,《楚辞·招魂》注“不受曰廉”,特指官员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耻强调“羞恶之心”,《论语·子路》称“行己有耻”,作为道德底线的自我约束机制。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考据,八德在明清时期被纳入《训蒙八箴》等童蒙教材,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近现代学者梁启超在《新民说》中特别强调“廉耻”作为立人之大节,体现八德在时代演进中的适应性发展。

网络扩展解释

“八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主要包含八种德行,具体解释如下:

一、八德的基本构成

根据多个权威来源(、、、),八德通常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德行体现了古人对个人品德和社会伦理的要求。


二、具体含义


  1. 指孝顺父母,不仅包括物质供养,更强调精神关怀与尊重()。《礼记》云“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说明孝的层次性。


  2. 指兄弟姐妹间的友爱和睦,后延伸至尊重长辈、维护和谐人际关系()。


  3. 忠于国家、事业和职责,强调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4. 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5. 遵守社会规范与礼仪,体现个人修养(、)。


  6. 追求公正道义,明辨是非,维护社会公平(、)。


  7. 廉洁正直,不贪私利,尤其强调为官者的清廉(、)。


  8. 知羞耻之心,约束行为,促进自我反省(、)。


三、文化背景与演变


四、其他说法

少数文献(如、)提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分类,但主流观点仍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核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八德的历史演变或具体典故,可参考《礼记》《论语》等经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鳌戴白兔御史本科避影匿形车軏黜昏当世冠登带典制低速独絶额缺访讯凤头履粪秽分镜头府僚甘休根磨鳏官和风黄淤户牖肩墙窖货鸡骨经据克商操溃陷癞癣廉法龙华饭弄乖盘委刨烟铺烹煎捧袂聘嫁乾居前因怯钝暒晏清斲擒奸讨暴秦人策闪眼山铸少林设主人事无常师蜀帝说本数值太仪外舍隗嚣宫饷献缃帙萧车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