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干掫的意思、干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干掫的解释

亦作“ 干陬 ”。本指夜间巡逻击捕,后亦泛指捍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 杨伯峻 注:“干掫有淫者即巡夜捕击淫者。”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畿辅·四辅城》:“立四辅以拟三辅,为非时干陬之用。” 清 钱谦益 《湖广提刑按察司佥事晋阶朝列大夫管公行状》:“公密檄卫弁,简壮士数十人,备干掫。” 清 黄遵宪 《赤穗四十七义士歌》:“君虽有臣不能为君持干掫,君实有弟不获传国如金甌。”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干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其含义主要与警戒、守卫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干掫”指夜间巡逻警戒的行为或职责。其中“干”有捍卫、防卫之意,“掫”通“陬”(角落)或指巡夜打更。合起来意指在夜间进行巡查守卫,以防备突发情况或敌人袭击。

二、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

    指古代军队或治安人员夜间轮班值守、巡查警戒的活动。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载:“陪臣干掫有淫者”,杜预注:“干掫,守夜也。”

  2. 引申义

    可泛指防御、戒备的状态。如《宋史·兵志》中描述边防:“增置干掫,以备不虞”,强调加强警戒以应对意外。

  3. 构词解析

    • 干(gàn):本义为盾牌,引申为防卫、干预。
    • 掫(zōu):同“陬”,指角落;亦指夜间击柝(打更)巡行。二字组合强化了“防卫巡查”的语义。

三、古籍例证

  1.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

    (杜预注:“干掫,守夜也。”)

  2. 《宋史·兵志六》:

    “诏沿边军垒,增置干掫,严饬候逻。”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773页)
  2.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3.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

如需进一步考证,建议查阅上述工具书原文或权威古籍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网络扩展解释

“干掫”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解释

“干掫”亦作“干陬”,最初指夜间巡逻击捕的行为,后引申为捍卫、守卫的广义含义。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提到:“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这里的“干掫”即指巡查缉捕不法之人。

二、详细释义

  1. 本义:指古代夜间巡逻、警戒捕盗的职责。杨伯峻在《左传》注中明确:“干掫有淫者即巡夜捕击淫者”。
  2. 引申义:后扩展为泛指防御、守卫。如清代黄遵宪诗云:“君虽有臣不能为君持干掫”,此处“干掫”意为捍卫。
  3. 异体字:该词常与“干陬”混用,两者含义相同。

三、文献出处

四、注意事项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干掫”有“彻底清除”的含义,但此解释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讹传或现代引申,需结合上下文谨慎使用。

“干掫”的核心含义源于古代治安职能,后逐渐泛化为守护行为,建议在古文阅读中以原始文献的语境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宝勒柴燎程控城乡差别垂花二门春芳摧错带钢黨刊登践貂裘独弦琴苟且偷生贵重横死闳耀怀望寰球简点胶卷羯鼓解秽金介浸濡九纪鞠径君子固穷橘子油忾敌跨虎牢俎两般三样陵缺励翼鸾骞鹤舞蛮垂幔省内黄侯娘家牛马襟裾贫主巧同造化轻僞日光灯时轨十转九空殊遇醓醢他时调频廷尉评涕滂同道投奔骰盆吐胆倾心頽废屯部无碍道场无裨物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