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悸栗的意思、悸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悸栗的解释

亦作“ 悸栗 ”。惊慌恐惧。 唐 裴铏 《传奇·陶尹二君》:“吾二人非山精木魅……但形体改易,毛发怪异,恐子悸慄,未能便降。” 唐 罗隐 《谗书·子高之让》:“以吾所得之广大,曾不若彼人之心,又安可以施於彼乎?於是退而悸慄,不敢以所得为有。”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秦楚材》:“前设大鑊,煎膏油正沸。 秦 悸栗不知所为,屡告其僕 李福 ,欲为自尽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悸栗"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悸”和“栗”两个单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因极度恐惧、惊慌而身体发抖、内心战栗的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字义分解与组合:

    • 悸 (jì): 本义指因恐惧或紧张而导致的心跳加速、心神不宁。《说文解字》释为“心动也”。引申为恐惧、惊慌。
    • 栗 (lì): 本义指栗子树或栗子。假借为“慄”,表示因寒冷或恐惧而发抖、战栗。《说文解字》段玉裁注:“经典多假栗为慄。” 如《论语·八佾》:“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 悸栗: 将“悸”的心惊与“栗”的身体战栗结合起来,形容一种内外交织、身心俱震的极度恐惧状态。强调不仅是心跳加速(内在),更是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外在)。
  2. 整体含义:

    • 核心意义: 形容人因受到巨大惊吓、强烈恐惧或极度紧张而心跳剧烈,浑身发抖的样子。
    • 情感色彩: 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表示极度的恐慌、惊骇、不安。
    • 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描述人物在遭遇恐怖事件、巨大危险、强烈刺激或内心巨大压力时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常与“不寒而栗”、“心惊胆战”等词语表达类似的情感强度。
  3. 文献例证:

    • 唐代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闻之悸栗,不寒而战。”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听闻某事后的恐惧反应,“悸栗”与“不寒而战”并用,强调了恐惧之深重,即使不寒冷也战栗不止。这体现了“悸栗”在古典文学中的典型用法(来源:王维《与魏居士书》,收录于《全唐文》等文集)。
  4. 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 战栗、颤抖、哆嗦、发抖、惊悸、震悚、不寒而栗、心惊胆战、毛骨悚然。
    • 辨析:
      • “战栗”、“颤抖”、“哆嗦”、“发抖”更侧重于身体外在的抖动表现。
      • “惊悸”更侧重于内心的惊恐和心跳异常。
      • “悸栗”则同时包含了内心惊惧(悸)和身体颤抖(栗)两个方面的强烈反应,程度通常更深。
      • “震悚”、“不寒而栗”、“毛骨悚然”、“心惊胆战”与“悸栗”在表达极度恐惧的程度上相近,但“悸栗”更直接地描述了身心同时发生的生理反应。

“悸栗”是一个形容极度恐惧状态的汉语词汇,意指因受到强烈惊吓或刺激而心跳加速、浑身发抖。它由表示心惊的“悸”和表示战栗的“栗”复合而成,强调恐惧带来的身心双重剧烈反应。该词多见于书面语和文学作品,用于描绘人物深重的恐慌之情。其经典用例可见于唐代王维的《与魏居士书》。(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王维集校注》(陈铁民校注)中收录的《与魏居士书》)

网络扩展解释

“悸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一、基本含义

二、详细解释

  1. 心理与生理反应
    指人在遭遇突发危险、恐怖场景或极度紧张时,心理上的惊慌引发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身体发抖等。例如:“虎啸猿啼,使人悸栗”。
    提到,该词常用于描述“遭遇恐怖、惊慌或紧张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2. 古籍与文学引用

    • 唐代裴铏《传奇·陶尹二君》中,用“悸栗”形容因怪异现象引发的恐惧:“恐子悸栗,未能便降”。
    • 宋代洪迈《夷坚丁志·秦楚材》描述人物在危机中的反应:“秦悸栗不知所为”。

三、常见用法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背景,可参考汉典及《夷坚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傲侮葆盖本乡逼拨不委车水赤侧出自担夫单身贵族电镀耋艾顶冒贩妇房屋范型坟墩刚烈干娘感生敢子是公厉光碟贵性蛊僞滑鬼花塼见扼捡校简远醮坟介殻虫疾言倨色课易禄儿悯急迷向难怪内署盆覆朋簪泼梭梭秋狝驱合赏立蛇蟊水轮水藻虽説汤井鮀江驮水棍腕子徍徥卫翼象角闲歇泉隙路新兵心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