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佛郎机礮的意思、佛郎机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佛郎机礮的解释

明 代泛称 葡萄牙 、 西班牙 人为 佛郎机 人,故称其所制火炮为“佛郎机礮”。《明史·兵志四》:“至 嘉靖 八年,始从右都御史 汪鋐 言,造佛郎机礮,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 佛郎机 者,国名也。”亦省称为“佛郎机”。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炮》:“凡铸砲,西羊(洋)、红夷、佛郎机等,用熟铜造。” 钟广言 注:“ 明 代指 西班牙 和 葡萄牙 为 佛郎机 。这里指 葡萄牙 人制造的炮。”《明史·外国传六·佛郎机》:“官军得其礮,即名为佛郎机。”参阅 明 戚继光 《练兵实纪·杂集》卷五。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佛郎机礮(fó láng jī pào)是明代对源自欧洲(主要指葡萄牙)的一种早期后装火炮的称呼,属外来军事术语,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技术特征。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佛郎机礮

指明代由葡萄牙人传入中国的后装式火炮。“佛郎机”是明代对葡萄牙(后泛指欧洲)的音译称谓(源自“Frank”或“Franks”);“礮”为“炮”的异体字,专指金属管形火器。该武器以子母铳结构为特点,母铳为炮管,子铳为预装弹药的可替换后膛模块,显著提升了射速(《汉语大词典》)。


二、词源与历史背景

  1. 词源考据

    “佛郎机”首见于《明实录》,原为阿拉伯人对欧洲人的泛称(“Farangi”),明代借指葡萄牙(《明史·外国传六》)。正德年间(1517年),葡萄牙舰队首次抵达中国沿海,其舰载火炮被明军称为“佛郎机礮”(《筹海图编·卷十三》)。

  2. 技术传入

    1521年屯门海战后,明军缴获葡式火炮,仿制改良并批量装备。嘉靖八年(1529年)正式定型为“佛郎机大炮”,载入《大明会典》(王兆春《中国火器史》)。


三、形制与构造特征


四、历史影响与文献记载

佛郎机礮的引入标志着中国火器史上后装技术的首次应用。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详述其布阵方法:“每门佛郎机配射手三人,子铳九门……轮流入药,速射御敌。”明廷于嘉靖二年(1523年)设“佛郎机炮局”专司制造(《明世宗实录·卷二十四》),该炮成为16世纪明军边防要塞的核心装备。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张廷玉. 《明史·兵志四》[M]. 中华书局, 1974.
  3. 戚继光. 《纪效新书·卷十五》[M]. 明万历刻本.
  4. 王兆春. 《中国火器史》[M]. 军事科学出版社, 1991: 186-194.
  5. 茅元仪. 《武备志·火器图说》[M]. 明天启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佛郎机礮”是明代对欧洲(尤其是葡萄牙、西班牙)制造的火炮的称呼,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解释如下:

词源与历史背景

  1. 词源
    “佛郎机”源于阿拉伯语对欧洲基督徒的泛称(阿拉伯语:al-Frandj),后通过音译进入汉语,明代特指葡萄牙、西班牙人。该词在不同语境中可指代国家、人或武器,需结合上下文区分。

  2. 火炮的引入
    明朝嘉靖八年(1529年),右都御史汪鋐上奏朝廷仿制葡萄牙火炮,命名为“佛郎机礮”并装备边镇,成为明代军事改革的重要部分。《明史·兵志》明确记载了这一事件。

技术特点与用途

  1. 制造材料与结构
    佛郎机礮采用熟铜铸造,采用“后装式”设计,包含母铳(炮身)和子铳(可替换弹药舱),显著提高了装填速度和射程。这一技术优势使其在对抗蒙古骑兵和倭寇时发挥重要作用。

  2. 与本土火炮对比
    相比传统前装式火炮,佛郎机礮射速更快、操作更灵活,且可批量生产子铳备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将其与“红夷炮”并列为当时主要火器类型。

影响与争议

  1. 军事意义
    佛郎机礮的引入标志着中国首次系统吸收欧洲军事技术。据《明史》记载,其威力被明军称为“大将军”,成为边防要塞的核心装备。

  2. 名称流变
    清代文献(如魏源《圣武记》)沿用“佛郎机”代指欧洲火器,但后期逐渐被“红夷炮”等新式武器取代。需注意该词在部分文献中可能泛指欧洲国家(如法兰西),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保任炳着丙种射线鼻青眼乌鄙狭避刑不轨之徒大夏返工锋刃福善祸淫附手胕肿隔碍共勉管主好情鸿茂慌张慌智湖阴贱肆跻厉九畿稷下先生疾憎开进款案黎朦溜溜漉鱼马印秘而不宣鸣橹穆远旁郡盆下骈俪破家丧产清弱裙带羣言人镜芙蓉社会总需求声度沈木香审行深迂深宅大院水筒送电松花笺搜漱塔楼饕据条辨通决通险畅机团校无名火气下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