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寒食节禁火之后。 唐 刘禹锡 《送张盥赴举》诗:“不如摇落树,重有明年春,火后见琮璜,霜餘识松筠。” 宋 陆游 《天彭牡丹谱·风俗记》:“在寒食前者,谓之火前花,其开稍久。火后花则易落。”
(2).火烧之后。 唐 李咸用 《雪》诗:“云汉风多银浪溅, 崑山 火后玉灰飞。”
“火后”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双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寒食节禁火之后
指古代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结束后的时段。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节后重新点火,因此“火后”常与时间或自然现象关联。
例证:
火灾或灾难后的景象
形容火灾、战争等破坏性事件后的残破场景,引申为灾难后的混乱与毁灭状态。
例证:
“火后”的两种含义分别来自民俗传统(寒食节)和现实场景(火灾),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背景,可参考古典诗文或权威词典。
《火后》是一个成语,意为大火熄灭后的情景,指火灾过后的景象或地方。也可以用于比喻某种事物或现象过去后的状态。
《火后》的拆分部首是火字旁和后字旁,火字旁为火字的偏旁,后字旁为后字的偏旁。
火字旁的笔画数为4,后字旁的笔画数为6,所以《火后》一词的总笔画数为10。
《火后》这个词源自古代文献《尚书·周书·臣工之己》中的一句话:“冒顿大火也.后。”这句话意为“盛大的火焰,灭后”的火后。
《火后》在繁体字中为「火後」。
在古时候,汉字《火后》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形体演变逐渐规范化,所以具体的古代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
1. 火后的废墟里,一片狼藉,几乎没有一处完好的建筑。
2. 这个国家经历了战争的磨难,但是现在已经重获新生,焕发出了火后的勃勃生机。
火灾、大火、熄灭、火焰、废墟、狼藉、建筑、焕发、勃勃生机。
燃烧之后、火场、火灾过后。
火前、火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