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举察的意思、举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举察的解释

(1).检举,查察。 汉 蔡邕 《上封事陈政要七事》:“或有抱罪怀瑕,与下同疾,纲网弛纵,莫相举察。”《北齐书·司马子如传》:“ 乾明 初,领御史中丞,正色举察,为朝廷所许。”《元史·世祖纪十二》:“詔行大司农司、各道劝农营田司,巡行劝课,举察勤惰。”

(2).指选拔甄录人材。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 后汉 尚书令 左雄 ,欲限四十已上方可举察。 胡广 駮之,茂才异行者不拘年限……自 吴 、 魏 、 晋 ,皆以郡举孝廉、察秀才,故州郡长史别驾皆赴举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举察"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举"(推荐、检举)和"察"(考察、监督)两个动词组合而成,主要含义是推荐并考察人才,或检举并查明问题。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推举与审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人或事的甄别与监督。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举荐与考察

    指向上级推荐人才,并对其品行、能力进行审查核实。

    例:汉代实行察举制,地方官有责任"举察"孝廉供朝廷选用。

  2. 检举与查证

    指揭发不法行为并调查真相,常见于司法或行政监督语境。

    例:御史负责"举察"官吏渎职,以肃清吏治。


二、历史源流与用法

  1. 源于古代选官制度

    "举察"与察举制(汉代至魏晋的选官制度)直接相关。地方官需定期考察、推举德才兼备者(如孝廉、秀才),经中央复核后授官。

    来源:《后汉书·百官志》载"刺史……岁举察吏民有茂才异行者"。

  2. 扩展至监察职能

    唐宋以后,"举察"更多指向监察官员检举违法失职行为。如宋代台谏官可"风闻举察",即根据传闻弹劾官吏。

    来源:《宋史·职官志》记御史"掌举察官邪,肃正纲纪"。


三、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现代汉语中,"举察"一词使用频率较低,但仍在以下场景保留语义: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

    释义:"推荐并考察人才;检举并查明问题"。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

    (注:因版权限制未提供链接,可查阅图书馆或知网数据库)

  2. 《古代汉语词典》

    强调"举察"在秦汉官制中的核心地位,指出其与"察举"为同源词。

    来源: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14年修订版。


"举察"融合了推举与监督的双重职能,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人才选拔与廉政监督的重要机制。其词义演变反映了从汉代察举制到后世监察制度的延续性,现代虽少用,但仍是理解古代制度的关键词。

网络扩展解释

“举察”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举”(检举、选拔)和“察”(审查、考察)组合而成,其含义可分为两类:

1.检举、查察

指对违法或失职行为进行揭露和审查。例如:

2.选拔人才

指通过考察推举人才,多用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例如:

词义演变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兼具监督与选拔的双重职能,体现了官僚体系中“监督”与“用人”并重的特点,但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襞染僰道惨遭长王鬯行筹画翠钏逮送大撒巴掌打通宵定胜繁骄弓把光赞关相禾耳鹤困鸡羣怀琰恢愕健舞棘丞金贵金髇急人之困舅爷爵等驹驹老婆心两脚兽力臣没与面茶木德牡蛤牧奴啮臂之好宁南泥汪排虚砰隐飘回荞麦面蚑蟜骑行让带入冠上好下甚神龛收存耍娘酸涕邃阁踏莎童肠吐槽无继民五献橡艾校室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