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可吸入颗粒物的意思、可吸入颗粒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可吸入颗粒物的解释

飘浮在空气中的可被人吸入呼吸器官的极微小颗粒。

专业解析

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 Matter)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μm),能随呼吸进入人体呼吸系统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的总称。以下是基于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汉语词典定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及《环境科学大辞典》的释义:

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粒径≤10微米的颗粒物(简称PM₁₀)。因其体积小、质量轻,可长时间漂浮于大气中,并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人体上呼吸道。


二、科学定义与特性

  1. 粒径范围:

    空气动力学直径≤10微米(1微米=0.001毫米),其中更细小的颗粒(如PM₂.₅)可深入肺部甚至血液循环系统。

  2. 主要成分:

    包括土壤扬尘、矿物粉尘、燃烧烟尘、汽车尾气中的碳粒、硫酸盐、硝酸盐及重金属等。

  3. 悬浮特性:

    因体积小、沉降速度慢,可在大气中滞留数小时至数天,易随气流扩散。


三、来源与危害


四、相关标准与监测

中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规定:


可吸入颗粒物(PM₁₀)是空气污染的核心指标之一,其微小的粒径使其能穿透人体呼吸屏障,对公共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显著威胁。加强污染源控制、提升监测技术及公众防护意识是降低其危害的关键措施。


参考资料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世界卫生组织(WHO)《空气质量指南》
  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技术》
  4. 生态环境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空气污染健康防护指南》
  6. 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
  7.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全球环境监测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可吸入颗粒物(PM₁₀)是空气中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人体呼吸道并引发健康问题。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2.来源与组成

3.健康危害

4.环境与监测

补充说明

PM₁₀与PM₂.₅的区别在于粒径大小及危害程度,后者因更易深入人体而危害更大。保护措施包括佩戴口罩、减少户外活动(高污染时段)及关注空气质量指数(AQI)。

如需进一步了解监测数据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权威环境监测平台或中的扩展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宾属不擒二毛吃洋饭炊烟啗説刀斗蹈仁履义得人意调声叶律凡僚粉箨覆窟倾巢更居公除光缝灌区诃詈话碴儿华岱槐黄欢亲恚忿回路互为因果戢服计偕刊旅愦闹泪河廉静寡欲连雾连笮吝情柳宠花迷利镞履炭满袖春风眉飞色舞明笇内家妆盘面濆泉篇卷乔迁穷乌穷韵弃事七事家弱口如若山气试探束棘死责泰玄王御雾櫂遐年先郑隰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