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叙述边议论。 贺宜 《<儿童文学选>序言》:“人物性格的发展,不是通过揭示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是依靠作者在一旁夹叙夹议地介绍一下情况的变化和人物思想的发展就算了。”
“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手法,指在叙述事件或描述场景的过程中,穿插作者的议论、评价或情感表达,使叙述与议论相互交织、相辅相成。这种手法常见于散文、议论文、报告文学等文体中,具有以下特点:
交替性
叙述与议论交替出现,形成“叙—议—叙—议”的节奏。例如:先描述一个社会现象(叙),再分析其背后的原因(议),接着展开另一个相关事例(叙),最后总结观点(议)。
融合性
议论往往紧扣叙述内容,不脱离具体事例空发观点,使逻辑更紧密。例如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先描写洞庭湖景色(叙),再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议)。
深化主题
通过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引导读者思考。例如鲁迅在《藤野先生》中回忆与老师的交往(叙),同时批判当时中国留学生的麻木(议)。
增强感染力
作者的情感与观点直接融入叙事,比单纯陈述更易引发共鸣。如朱自清在《背影》中描述父亲买橘子的细节(叙),随即抒发对亲情的感悟(议)。
需避免“叙议割裂”,即事例与观点关联性弱,或议论过于冗长打断叙事节奏。优秀案例如《赤壁赋》,苏轼将历史事件(叙)与人生哲理(议)自然结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夹叙夹议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叙述中夹杂着评论,既有叙述语言,也有评论语言。这种修辞方式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和新闻报道等中,可以增加表达的灵活性和语言的艺术性。
夹叙夹议的拆分部首为夹和讠,其中夹为上部分部首,讠为下部分部首。它的笔画数目为13画。
夹叙夹议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三十年》中,该成语用来描述陈国司马子车对全国贤良的评价,叙述了回国的辛苦并辅以评价。后来成为一个固定的修辞方式,并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演讲领域。
夾叙夾議(繁体字)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夹叙夹议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整体形状基本相似。
这部小说的描写十分生动,夹叙夹议的手法更加凸显了作者的观点。
夹杂、叙述、评论
转折、议论、插话
单一、直接、陈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