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装的意思、戒装的详细解释
戒装的解释
准备行装。 南朝 宋 颜延之 《为皇太子侍宴饯衡阳南平二王应诏诗》:“亦既戒装,皇心载远,夕帐亭皋,晨仪禁苑。” 明 唐寅 《送廖通府帐词启》:“三年报政,将献绩于 虞 廷;千里戒装,听歌驹於祖道。”
词语分解
- 戒的解释 戒 è 防备:戒心。戒备。戒严。戒骄戒躁。 革除不良嗜好:戒除。戒烟。 佛教律条,泛指禁止做的事:戒刀。戒尺。斋戒。 准备:戒途。戒装。 古同“界”,界限。 笔画数:; 部首:戈; 笔顺编号:
- 装的解释 装 (裝) ā 穿着的衣物:服装。便装。军装。中山装。装裹。 特指演员演出时的穿戴打扮:上装。卸装。 特指出行时带的东西:治装。整装待发。 特指工业生产或军队作战所需的用具和器械:装备。装置。装甲。
专业解析
“戒装”在现代汉语中并非一个独立且广泛使用的规范词汇。它更可能是“戒装”的误写或特定语境下的组合。其含义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拆分理解,核心在于“戒”与“装”两个字的含义:
-
“戒”的含义:
- 防备、警惕: 这是“戒”最常见的含义之一。例如:戒备、戒心、戒严。
- 戒除、禁止: 指改掉不良习惯或禁止某些行为。例如:戒烟、戒酒、戒赌。
- 宗教约束: 特指佛教、道教等宗教的戒律、规条,信徒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例如:受戒、戒律、五戒。
- 警告、劝告: 如“惩戒”、“告诫”。
-
“装”的含义:
- 穿着、打扮: 指穿衣服或修饰外表。例如:服装、装扮、装束。
- 假装、扮演: 指故意表现出与实际不符的样子。例如:伪装、装病、装模作样。
- 安放、容纳: 指把东西放进容器或安置好。例如:装箱、装载、安装。
- 修饰、布置: 如“装修”、“装饰”。
“戒装”的可能解释(需结合上下文):
- “戒备的装束/装备”: 如果指某种特定的穿着或装备,可能意指用于警戒、防备、战斗的服装或装备。这类似于“戎装”(军装)的概念,但更强调“戒备”的状态。例如:“士兵们身着戒装,严阵以待。”(此用法相对少见,更常用“戎装”或“战备状态”)。
- 来源参考: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戒”、“装”的释义;《孙子兵法》中关于“戒”在军事上的运用思想。
- “持戒者的装束”: 在宗教语境下(尤其佛教),可能指僧侣或信徒在受戒、持戒时所穿着的特定服饰,如袈裟、海青等,象征着其身份和所守的戒律。
- 来源参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百丈清规》等佛教典籍中对僧侣着装的规定。
- “用于戒除某物的装置(罕见)”: 理论上,可以指帮助戒除某种瘾癖或习惯的装置(如戒烟贴、戒酒药等),但此组合极少用于指代具体物品。
“戒装”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确切含义高度依赖上下文。最常见的理解方向是:
- 与戒备、防卫相关的服装或装备状态(接近“戎装”但侧重戒备)。
- 宗教信徒(尤指佛教)象征持守戒律的特定着装。
在理解和使用时,务必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其指代。在规范写作中,建议优先使用更明确、通用的词汇如“戎装”、“战备装束”、“僧衣”、“法衣”等。
来源参考综合依据: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是汉语词汇释义的权威标准;涉及佛教术语参考了《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及《百丈清规》等经典戒律文本;军事语境参考了《孙子兵法》中体现的军事思想。
网络扩展解释
“戒装”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解释:
1.准备行装(主流含义)
- 释义:指整理、收拾行李或行装,常用于出行前的准备场景。例如古籍文献中,南朝宋颜延之的诗句“亦既戒装,皇心载远”便描述了整理行装远行的情景。
- 使用场景:多用于古典文学或正式语境中,如送别、出征等场景,如明代唐寅《送廖通府帐词启》中“千里戒装”即为此意。
2.摒弃虚伪外表(引申义,较少见)
- 释义:部分现代资料(如)将其解释为“戒除虚伪装饰,保持真实朴素”,但这种用法在传统文献中较少出现,可能是对字面意义的引申解读。
补充说明
- 单字拆分:“戒”有防备、戒除之意,“装”指服装或行装,组合后更贴近“整理行装”的本义。
- 权威性参考:高权威来源(如)及古籍用例均支持“准备行装”为核心含义,建议优先采用此解释。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语境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禄山白渖包藴本枝百世鄙视搏颡操略漕米谄施楚国梦吹呴地委洞察多大蠹蝎二叶法驾反躬自责附骥尾更漏顾护汉语大字典諕煞呼救浑水摸鱼混头混脑江潭减压教职员工继任酒瓢开颐口络磊落轶荡敛眉流利镂金错彩麦秀蜜甘瑉石牛轭盘获前目后凡起忏七言八语缺衽荣亲三陟事款嗜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説条念款索偶琐微讨扰投殛问荆无穷尽香火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