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诗·鄘风、干旄》:“孑孑干旟,在 浚 之都”。 浚 , 春秋 卫 邑名。后泛指 卫 地。 唐 刘禹锡 《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拥节总戎,率身和众,留惠於 盟津 ,变风於 浚都 。” 唐 白居易 《立秋夕即事咏怀寄汴州节度使李二十尚书》:“美人在 浚都 ,旌旗绕缕臺。”
“浚都”是古代汉语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词源与出处 源自《诗经·鄘风·干旄》中的“孑孑干旟,在浚之都”。这里的“浚”指春秋时期卫国的城邑名(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一带),“都”指城邑,因此“浚都”最初特指卫国浚邑。
二、引申含义 唐代文人将“浚都”扩展为卫地的代称,如:
三、读音与地理
四、相关争议 部分姓名学资料将“浚都”解读为“治理清明之德”(属水火组合),此为现代引申义,与历史原义无直接关联。
浚都(jùn dū)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浚」和「都」。
「浚」的部首是「氵」,有「水」的意思,它的总笔画数是10。而「都」的部首是「⺉」,表示「邑」,总笔画数为9。
「浚都」这个词的来源并不确定,它可能是古代地名的称谓,或者是用来形容一个繁荣、兴旺的都市。
「浚都」的繁体字写作「浚都」,与简体字形式相同。
根据考古发现,古代汉字有许多变体写法。关于「浚都」这个词的古代写法可能有多种变体,但目前无法得知确切的古代写法。
1. 这个城市发展迅速,正处于浚都之年。
2. 浚都的繁华景象吸引了许多游客。
1. 浚泥:清除河底淤泥。
2. 都市:指大城市。
3. 都邑:城市、首府。
1. 繁华:指人口多、商业繁荣的地方。
2. 兴旺:形容繁荣、富裕。
3. 高度:指某个事物达到的程度较高。
1. 荒芜:指土地贫瘠、没有开发或利用的状态。
2. 衰落:形容事物由于各种原因而逐渐衰退、失去光彩。
3. 沉寂:指没有活动、没有声音、没有生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