忿邑的意思、忿邑的详细解释
忿邑的解释
愤恨忧郁。《汉书·杜邺传》:“由后视前,忿邑非之。” 颜师古 注:“邑,於邑也。”
词语分解
- 忿的解释 忿 è 生气,恨:忿恨。忿怒。忿詈(因愤怒而骂)。不忿(不服气,不平)。气不忿(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气)。忿忿不平。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 邑的解释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闷不安。 笔画数:; 部首:邑;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忿邑”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心中愤恨、郁结不舒的状态。它由两个表意部件构成:
- 忿 (fèn):本义指愤怒、怨恨。《说文解字》释为:“忿,悁也。” 指心中郁结的怒气或不满。
- 邑 (yì):在此处取其引申义“愁闷不安”、“郁结不舒”。这个含义由“邑”作为人群聚居地(城邑)的本义引申而来,形容心情如同人群聚集般烦闷、堵塞不通畅。
综合词义解释:
“忿邑”形容人因遭遇不平、不满或挫折,内心充满愤怒(忿),而这种愤怒又无法宣泄或平息,导致情绪郁结于心(邑),形成一种既愤恨又抑郁、憋闷的心理状态。它强调的是愤怒与忧郁两种情绪的叠加和交织。
出处与例证: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可见,尤其在史书或描述人物心理状态时使用。一个著名的例子出自《后汉书·隗嚣传》:
“忿邑 之閒,不復相見。”
(译文:在彼此愤恨郁结的情绪中,不再相见。)
此处的“忿邑”生动描绘了隗嚣与来歙之间因猜忌和矛盾而产生的强烈愤懑与隔阂心理。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对“忿邑”有明确收录和释义,指出其意为“愤恨忧郁”。该词典是当今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汉语语文词典之一。来源:《汉语大词典》(在线版或纸质版)。
- 《辞源》: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词汇和文史条目的工具书,《辞源》也收录了“忿邑”,解释其义为“愤懑郁结”。来源:《辞源》(在线版或纸质版)。
- 《后汉书》原文:作为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研究东汉历史的重要原始文献,其中《隗嚣传》的记载是“忿邑”一词的经典用例,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来源:《后汉书》(可通过国学网等古籍数据库查阅)。
“忿邑”是一个描述内心愤恨与忧郁交织、郁结难舒状态的古汉语词汇,其释义和用例在权威的汉语词典和古代史籍中均有明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忿邑”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忿邑”指愤恨且忧郁的情绪,形容内心既充满愤怒又带有压抑的苦闷状态。例如《汉书·杜邺传》中“由后视前,忿邑非之”,即通过回溯过往之事,产生愤恨与懊悔的复杂情感。
二、字词结构解析
- 忿:本义为愤怒、怨恨,如“忿怒”“不忿”。
- 邑:此处通“悒”(yì),表示忧郁、愁闷,如“於邑”(同“呜咽”,形容悲叹)。
三、出处与引证
- 经典出处: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杜邺传》,原文为“由后视前,忿邑非之”,意为回顾过往,因愤恨和懊悔而否定先前的行为。
- 注释补充:唐代颜师古注解“邑,於邑也”,进一步明确“邑”在此处的含义为忧郁。
四、现代应用与注意
- 使用场景:多用于文言或书面表达,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属于生僻词。
- 近义词:愤悒、郁愤、忧愤。
- 注意事项:避免与单纯表示愤怒的“忿怒”混淆,“忿邑”更强调愤恨与忧郁的交织情感。
五、扩展参考
若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汉书》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结合具体语境深入理解其情感层次。
别人正在浏览...
安神白辨败字摽劲儿秉正伯甸踣颠采薪串亲楚灵均错牾惮慑旦夕之危到地遏过飞驿氛霓腐臰复句耿烈狗马划拉欢呼鼓舞浑俗和光火焰草火证加演击咢金兽符霁顔箕帚妇絶俗犒饫烂溃林溆卖壮丁美姿姿慕蔺暮气沉沉狞笑讴歌攀进披纷凭臆褰裳清忠谱取巧图便三恶趣晒裂陕甘宁胜却食卓束骨天缘奇遇投袂援戈頽圮物料无物纤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