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块肉。 南朝 陈 徐陵 《谢赉麕启》:“预割鲜禽,已同盐浦,频蒙大臠,更异 梁王 。詰旦归来,犹为饱飫。”《礼记·少仪》“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膾” 唐 孔颖达 疏:“谓先牒为大臠,而復细切之为膾也。”
(2).喻权利。《晋书·梁王肜传》:“ 肜 尝大会,谓参军 王銓 曰:‘我从兄为尚书令,不能啖大臠。大臠故难。’”
“大脔”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大块的肉,常见于礼仪、宴饮等语境。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面意义
根据《说文解字》对“胾(zì)”的注解:“胾,大脔也”,可见“大脔”即指切割后的大块肉,常用于祭祀或宴席,如《诗经·鲁颂·閟宫》中“毛炰胾羹”即描述用带毛烤猪和大块肉制成的羹汤。
引申与比喻
部分文献(如南朝徐陵《谢赉麇启》)提到“频蒙大脔”,此处“大脔”可能隐喻丰厚的赏赐或利益,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礼仪场景
《礼记·曲礼》记载宴席中“左肴右胾”,即左边摆带骨的肉,右边放大块切肉(胾),说明“大脔”在古代饮食礼仪中的重要性。
历史典故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赐周亚夫“独置大胾”,暗喻对其军事才能的赏识,进一步体现“大脔”与地位、赏赐的关联。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古籍研究或文学创作。如需引用,建议优先依据《说文解字》《诗经》等权威文献的释义,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含比喻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