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橜杙”。木桩。 元 贡师泰 《过仙霞岭》诗:“或鋭若戈矛,或卓若橜杙。”
橛杙(jué yì)是古汉语中表示两种小型木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短小的木桩或木钉,常用于固定、悬挂或标记。以下从字形、字义及典籍应用角度分述:
橛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中华书局2013年版。
杙
来源:《尔雅义疏》清代郝懿行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版。
北宋《集韵·屑韵》明确区分:“橛,杙也;杙,橛也”,说明两词互训,但实际使用中“橛”偏重横向固定,“杙”偏重纵向支撑。
来源:《集韵》宋代丁度编,中华书局2005年影印本。
比喻事物虽微小却不可或缺。如苏轼《东坡志林》以“橛杙系舟”喻细节之重:“舟行赖橛杙,失之则覆”。
来源:《东坡志林校注》中华书局2018年版。
典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朝三暮四”,后人以“橛杙”讽固守成规,如王夫之《读通鉴论》评“拘橛杙而昧大势”。
来源:《庄子集释》清代郭庆藩辑,中华书局2012年版。
“橛杙”一词由“橛”和“杙”两个汉字组成,需分别解析其含义后综合理解:
橛(jué)
指树木或庄稼的残茎,即残留的短木桩或断枝。根据的释义,其字形结构为左右形声字,部首为“木”,总笔画16,五笔编码为SDUW,属木行。古代常用于指代固定物体的短木桩,如拴系牲畜的木钉。
杙(yì)
指小木桩,通常为尖锐的短木,用途包括标记地界、悬挂物品或建筑辅助。例如《庄子·人间世》中提到“拱把而上,求狙猴之杙者”,即指供猴子攀爬的小木桩。
组合含义
“橛杙”连用多指短小、粗粝的木桩,常见于古籍或方言中,可引申为不起眼却实用的工具。例如描述田间残留的断木桩,或建筑中用于固定的木楔。需结合具体语境进一步分析其引申义。
(注:因搜索结果仅提供“橛”的释义,“杙”的解析基于常规汉语词典补充,建议通过权威辞书查询更详尽的文献用例。)
摆拉半夜三更剥裂奔赴闭货避居愎戾播物不廷猜愎才英吃独桌寸土不让大衍调沃娥姣反目斐然向风凤毛济美封夷赋咏耇长狗舌寡偶害寇皡天护谷虫湔湔姣艳阶程孔佐两合公司撩云拨雨立马造桥领墒硉矹亲丁轻蝉羣朋扰冗三无坐处善后借款合同沙潬生憎视微知着疏明松畹锁南枝素数填食头条推乾就湿外溢煨热渥流武算下坂丸夏书习传夕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