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违背常道,但仍合于义理。《北史·尒朱荣传》:“ 荣 女先为 明帝 嬪,欲上立为后,帝疑未决。给事黄门侍郎 祖莹 曰:‘昔 文公 在 秦 , 怀嬴 入侍。事有反经合义,陛下独何疑焉?’”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不为欺紿,自然反经合义,妙尽机权。”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中》:“然 杨 能反经合义,足矫奢葬之愆。”亦作“ 反经合道 ”。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一出:“此正教做以叔援嫂,因急行权;矫詔诛羌,反经合道。”
“反经合义”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原始出处
源自《北史·尔朱荣传》:北魏时期,大臣祖莹引用春秋时期晋文公与秦穆公之女怀嬴的典故,劝说皇帝立尔朱荣之女为后,称“事有反经合义”,即看似不合礼法,实为权宜之策。
后世引用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献用例,可参考《北史》原文及《史通》相关章节。
《反经合义》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违背道德规范,违反正确的道义标准。它形容做法不公正,不符合伦理道德,违背常理。
《反经合义》的部首是“言”和“土”,共有11个笔画。
《反经合义》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昭公十四年》一文中,“且谁敢行其反经合义”。繁体字为「反經合義」。
古时候汉字写作「反經合義」,没有简化为现代汉字的「反经合义」。
1. 他的行为完全反经合义,违背了社会道德标准。
2. 这样的做法不仅违法,而且反经合义,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反经合义的相关词语:
1. 反道德
2. 违反伦理
3. 不合常理
4. 违背原则
5. 背离正义
近义词:不守法度、不讲信用、违法乱纪
反义词:守法守信、循规蹈矩、遵守道德准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