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黄鱓的意思、黄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黄鱓的解释

见“ 黄鱔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黄鱓(huáng shàn)是汉语中对一种常见淡水鱼类的古称或方言称谓,现代标准汉语中多写作“黄鳝”。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生物学资料的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

  1. 基本定义

    黄鱓指鳝科鱼类,学名 Monopterus albus,体形细长如蛇,无鳞,体表黏液丰富,背部呈黄褐色或黑褐色,腹部浅黄,故名“黄鱓”。其名称中的“鱓”为“鳝”的异体字,《康熙字典》引《说文解字》注:“鱓,鱼名,似蛇。”

  2. 词源演变

    • 古称考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鳞部》载:“鱓鱼,俗名黄鱓……生水岸泥窟中,形似蛇而无鳞。”
    • 现代规范:当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黄鳝”为标准词条,标注“鱓”为“鳝”的异体字。

二、生物学特征

  1. 形态与习性

    黄鱓为底栖肉食性鱼类,昼伏夜出,栖息于稻田、河渠等淤泥环境,能以口腔辅助呼吸,离水后存活较久。《中国动物志》描述其“体长可达1米,具性逆转特性(幼体雌性,繁殖后转为雄性)”。

  2. 分布与价值

    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淡水流域,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食用鱼类,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中医文献记载其有补虚损、祛风湿之效(《中华本草》)。


三、文化意涵


权威参考资料

  1. 《康熙字典》(中华书局,2004年重排版)
  2.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校注本)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4. 《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科学出版社,2000年)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网络扩展解释

“黄鱓”的正确写法应为“黄鳝”,其中“鱓”是“鳝”的异体字。黄鳝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以下是详细解释:

  1. 生物学特征
    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属合鳃鱼科,体形细长如蛇,体表光滑无鳞,呈黄褐色或青灰色。其鳃孔愈合为单一开口,可通过口腔和皮肤辅助呼吸,适应性强,能在低氧水域生存。

  2. 生活习性
    黄鳝多栖息于稻田、池塘、河沟等淤泥质水域,昼伏夜出,以小鱼、昆虫、蛙类为食。具有性逆转特性:幼体多为雌性,繁殖后逐渐转为雄性。

  3. 食用与药用价值
    黄鳝是重要的经济鱼类,肉质细嫩,富含蛋白质和DHA。常见做法如红烧鳝段、鳝鱼粥等。中医认为其性温,可补气血、强筋骨,常用于产后虚弱或风湿调理。

  4. 文化象征
    在部分南方地区,黄鳝因形似“龙”而被赋予吉祥寓意,民间有“夏吃黄鳝赛人参”之说。但因其穴居特性,某些传说中也与“地龙”(蚯蚓)混淆。

  5. 其他名称与注意事项
    黄鳝别称“长鱼”“血鱼”(因血液含毒素,需煮熟食用)。野生黄鳝可能携带寄生虫,建议充分加热处理,避免生食。

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生态分布或养殖技术,可参考水产类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谤嗤宝城宝构八煞奔牛坝便疾毕天朝簪大月氏砥锋挺锷翻陷纲鉴孤馆掴搭郭邑黑角带猴姜后辛回颿挝挟策囏难骄美吉禄精灵僦工揆违枯羸楛砮廊庙具老爷儿连蝶练缯笼炉明旷米外史南岭暖瓶碰磕前缀切忌青晕弃屣日火若辈膳啖识别双簧管树肤死志宿岁体悉铜拔通侻挖角,挖角儿望舒温差乡防想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