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絶妙”二字的隐语。《镜花缘》第八十回:“古来如‘黄绢幼妇、外孙齏臼’,至今传为美谈,也不过取其显豁。”亦省称“ 黄绢 ”。 唐 白居易 《赋赋》:“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於寰海,增纸价於京师。” 宋 王禹偁 《送晁监丞赴婺州关市之役》诗:“黄绢辞高位尚卑,白华行洁身犹困。”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三 吴 词家,称 朱 陈 两检讨, 陈 以苍雄擅奇, 朱 以生新标雋,俱已誉高黄绢,价重乌丝。”
“黄绢幼妇”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拼音:huáng juàn yòu fù
释义:指“绝妙”二字的隐语,用于称赞诗文、言辞等极为精妙。
出处背景:
故事载于《世说新语·捷悟》,东汉才女曹娥投江寻父,后人立碑纪念。碑文背面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谜语。曹操与杨修途经此处,杨修当场解谜:
寓意延伸:
后人以此比喻文辞精妙,也用于赞美才华出众之人。
此成语浓缩了中国古代文字游戏的智慧,展现了汉字拆解的趣味性与文化深度。
《黄绢幼妇》是一个成语,意为黄色的绢帕和年轻的女子。它的拆分部首是黄(⺢)和幼(幺)。
这个词来源于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回《捉姦吴六郎火庙内看游戏无心厥人逃漘中中伏》中的一则故事。在这个小说中,黄绢幼妇指的是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她以绢帕擦拭额头,表达了她对丈夫吴王远游,思念的心情。
《黄绢幼妇》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黃綢幼婦》。在古代,这个词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
根据黄绢幼妇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可以分解为:
1. 她戴着一顶黄绢幼妇,显得非常动人。
2. 小提琴手的演奏如同一位黄绢幼妇的轻抚,在音乐会上引起了观众们的欢呼。
黄绢幼妇:美丽、年轻、娇嫩、绢帕、黄色、思念
黄绢幼妇的近义词有:卓越美丽的年轻女子、美目盼兮的女郎、艳丽的少女、绮丽的佳人。
黄绢幼妇的反义词可以是:衰老的妇人、枯燥平庸的中年妇女、颓废不堪的老年女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