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utterly destitute of passions and desires as rotten wood and dead ashes] 槁枯的朽木与陈久的冷灰,比喻心灰意懒,情绪极度低落,毫无生趣
那守节之妇,心如槁木死灰。——《恨海》
干枯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喻“丧我”的“坐忘”境界。后亦引申为对世事无动于衷。《朱子语类》卷六十:“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是默然无言;圣人之心,纯亦不已。虽无事时也常有箇主宰在这裡,固不是放肆,亦不是如槁木死灰。”《红楼梦》第四回:“这 李紈 虽青春丧偶,且居处於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
“槁木死灰”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槁木”指干枯的树木,“死灰”指熄灭冷却的灰烬,两者结合形容毫无生机、冷寂的状态。
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用此词描述一种超然物外的修行境界,即通过静坐达到“物我两忘”的状态,不被外界干扰,也不执着于内心杂念。
现多比喻人因极度消沉或绝望,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心如止水、冷漠麻木的状态。例如《红楼梦》中李纨守寡后“如槁木死灰一般”。
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其褒贬:在哲学或修行语境中偏向褒义;描述现实心境时多为贬义。
“槁木死灰”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或事物失去生气、活力,变得枯燥无味、没有活力。
《槁木死灰》的部首是木(mù),总笔画数为16
《槁木死灰》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描述了鲁国大夫子产与其弟子屈无火的故事,屈无火在夜里与人争执,为了保护自己,曾用刀砍柴堆,吓退了敌人。后来,子产听说这个事情后,就说了这句“槁木死灰,不可再炊也”的话,形容屈无火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不屈精神。
《槁木死灰》的繁体字为「槁木死灰」。
在古代汉字中,有些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由于篇幅和限制,无法给出详细的古代写法,但可以告诉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一般都会更加复杂。
1. 他过去很有激情和热情,但如今已经变成了槁木死灰。
2. 这个项目开始时很有潜力,但现在已经变得槁木死灰。
3. 长时间的枯燥工作让他感到自己变成了槁木死灰。
1. 灰木槁烬:形容事物死气沉沉、缺乏活力。
2. 石沉大海:形容事物失去了音信,不再被人关注。
3.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示事物的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 木讷:形容人说话不灵活、呆板。
2. 呆滞:形容人或事物失去了生气,缺乏活力。
1. 活力四溢:形容人或事物充满活力、生气勃勃。
2. 生机勃勃:形容人或事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活力。
宝贤鞭拊标目鸧鸧朝集垂称稻田衣断碣厄苦二皇帝番情发排風跡钴鉧河伯健儿合金钢黄星壶飧检扣箭筩狡暴憍奢积浪憬憬咎责鞿鞅蹶蹄賫志以没老人山峦岚论藏玈矢梅花岭弭戢弥流南熏北鄙能那攀拟谦褊请行青云谱琼荂露楸花群噪取义成仁认透商雒睒眒铩羽暴鳞松耳跳房子投入褪去徒拥虚名望乌台五鬼术梧楸邪魔歪道豨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