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躬行正道。《韩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 陈奇猷 集释:“体亦履也。”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 ,体道履仁,外和内敏。”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 道君皇帝 体道法古,应天顺人,不贰不疑,传付大器。”参见“ 履道 ”。
“体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释义
指体悟大道与躬行正道,即通过实践和领悟来理解事物的根本规律,并践行符合道德准则的行为。
词语结构
古籍出处
最早见于《韩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唐代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中也有“体道履仁”的表述,均强调通过实践正道来修身治国。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对事物规律的深刻洞察,如分析问题、领悟哲理,或评价某人具备践行道德的能力。
哲学内涵
与道家思想相关,如《道德经》提出“道可道,非常道”,暗示“道”需通过内在体悟而非言语完全传达,进一步延伸了“体道”的深层意涵。
“体道”融合了认知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既需心智上的领悟,也强调行动上的践行。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上述来源。
体道是一个汉语词汇,它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体道的主要含义是指理解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和人生的道路,寻求与宇宙之道相合的智慧与境界。
体道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亻”和“道”。部首“亻”表示人,本意是指人体的形态,引申为人类的意义;部首“道”代表道路、道理、法则。
体道的拼音为tǐ dào。
体道总共由12个笔画组成,其中“亻”部首占据了3个笔画,而“道”部首1个笔画,合计为12个。
体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庄子》这本古代哲学经典中。《庄子》强调通达天地之性,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体道即是追求自身与自然的和谐与团结,也是成为道的体验。
体道的繁体字为體道。
体道在古代曾有不同的写法,其中一种常见的是“體道”。这种写法多出现于古代文献中,如《庄子》、《老子》等。
1. 她通过修炼内心,探索宇宙的奥秘,逐渐融入了体道的境界。
2. 他一直努力追求体道,寻找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
1. 体悟:指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对某种道理或真理有所领悟。
2. 规律:指事物发展或运行的固定方式和顺序。
3. 宇宙:指包括天体、星球、星系等一切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事物。
1. 悟道:指理解并领悟宇宙的本质和人生的道路。
2. 参悟:指通过观察和体验,深入理解某一事物或道理。
迷途:指在追求真理或道路时误入歧途,失去正确方向。
困惑:指在认识事物或生活中感到迷茫、疑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