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山石凿成的石柱。《楚辞·哀时命》:“凿山楹而为室兮,下被衣於水渚。” 王逸 注:“言己虽穷,犹凿山石以为室柱。” 南朝 梁 江淹 《被黜为吴兴令辞笺诣建平王》:“方被霜露,裹粮洲岛,凿山楹为室,永与黿鼉为邻。”
(2).指山中房屋。 南朝 宋 鲍照 《登庐山》诗:“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 钱振伦 注引《卓氏藻林》:“山楹,山房也。” 唐 寒山 《诗》之六九:“有人兮山楹,云卷兮霞缨。” 元 马祖常 《姚左司墨竹为贾仲章尚书赋十韵》:“江渚春生雨,山楹夜宿云。”
“山楹”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山石凿成的石柱
指古代用山石雕刻而成的支撑性石柱,常用于建筑结构。例如《楚辞·哀时命》中记载:“凿山楹而为室兮,下被衣於水渚”(),王逸注:“言己虽穷,犹凿山石以为室柱”,体现其作为建筑材料的实用性。
山中的房屋
引申为建造在山间的居所,如南朝宋鲍照《登庐山》诗云:“悬装乱水区,薄旅次山楹”,钱振伦注:“山楹,山房也”()。唐代寒山诗中亦有“有人兮山楹,云卷兮霞缨”的描述()。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楚辞》或《鲍参军集》等文献(来源综合)。
《山楹》是一个中文词汇,指的是修建在山腰或山上的建筑物、庙宇或碑楼等。这种建筑常常用来表彰英雄事迹、纪念历史事件或悼念先贤,同时也是山水景观中独特的一部分。
《山楹》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山」和「木」。它共有13个笔画。
《山楹》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在古代,山体被视为神圣的象征,而楹是一种支撑建筑物的直立柱子。古人认为在山上建造楹柱可以向神明表达崇敬之意,因此就有了「山楹」这个词。
《山楹》繁体字为「山楹」。
在古代,「山楹」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为「山塋」。
1. 这座山楹是为了纪念战争中的烈士而修建的。
2. 我每天都可以从窗户看见那座山楹,感受到山的庄严和楹的支撑。
1. 山脚:指山的底部。
2. 山峰:指山的高处或尖顶。
3. 楹联:指贴在楹柱上的对联。
1. 碑亭:与山楹类似,都是修建在山上或山腰的建筑物。
2. 山阙:指修筑在山腰的阁楼或楼阁。
3. 山庙:修建在山上的庙宇或神殿。
平地:与山楹相对,指地势平坦的地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