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箕帚 ”。1.畚箕和扫帚。皆扫除之具。《吕氏春秋·顺民》:“孤将弃国家,释羣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姓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 吴王 争一日之死。” 汉 贾谊 《论时政疏》:“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语。” 宋 黄庭坚 《赠送张叔和》诗:“箕帚扫公堂上尘,家风孝友故相亲。”
(2).以箕帚扫除;操持家内杂务。 唐 杜甫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诗:“家贫无供给,客位但箕箒。” 陈衍 《元诗纪事·管道杲》引 元 管道杲 《题仲姬墨竹》诗跋:“夫妇人之事,箕帚、中馈、刺绣之外,无餘事矣,而吾妹则无所不能,得非所谓女丈夫乎?”
(3).借指妻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 勾践 有二遗女﹞谨使臣 蠡 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箒之用。”《文选·王微<杂诗>》:“弄絃不成曲,哀歌送苦言,箕帚留 江 介,良人处 雁门 。” 李周翰 注:“箕,所以簸扬物者;箒,扫除也者。此妇人所执以事夫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今有遗腹小女 凤鸣 ,明早已当出世,敢以此奉长郎君箕箒。” 清 王韬 《瓮牖馀谈·记蒋剑人事》:“时 剑人 已娶 罗店村 人,女仰其才名,愿供箕帚。” 清 程麟 《此中人语·吴某》:“﹝妾﹞已嫁鬼卒为妻,乌得復侍君箕帚耶!”
箕箒(jī zhǒu)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古语词,既指具体的清洁工具,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象征意义。以下从词典释义、文化内涵及文献用例三方面详细阐释:
本义指清扫工具
“箕”为簸箕,用于扬米去糠;“箒”同“帚”,即扫帚。二字合用泛指家庭洒扫用具。
例证:《说文解字》释“箕”为“簸也”,段玉裁注:“所以簸扬米粟去糠粃者也”;“帚”则释为“粪也”,指扫除污秽的工具。
引申为家务劳动象征
因箕箒是日常家务必备之物,故代指家中杂务,进而延伸为“主持家事”之意。
例证:《礼记·曲礼上》有“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的记载,体现古代礼仪中对洒扫工具的规范使用。
谦称妻子
古代常以“箕箒之妾”“箕箒之使”谦称己妻,源自妻子主管家务的传统角色。
例证:
表自谦或归顺之意
“执箕箒”喻指甘愿为人效力,常见于臣服、归顺的语境。
例证:《吴越春秋》载勾践战败后对夫差言:“愿得入备箕箒”,以示臣服。
“臣有箕箒之使,愿赐清闲之宴。”此处吕后以“箕箒之使”谦称其妹,请求刘邦纳为妃嫔。
“若为妾执箕箒,妾请事之。”表达女子愿为配偶操持家务的决心。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仅存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成语(如“箕箒之使”)。其文化内涵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家庭分工的认知,是研究古代性别角色与礼仪制度的重要语料。
参考资料:
“箕箒”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ī zhǒu,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释:
基本含义
指“畚箕和扫帚”,即两种用于清扫的工具()。箕是簸箕,用于扬去谷物中的杂质;帚即扫帚,用于扫除灰尘。二者常并称,代指日常清洁器具。
引申含义
引申为“操持家务”。古代家庭中,箕帚是女性处理杂务的常用工具,因此“执箕箒”可表示承担家内劳动,如《礼记》中“纳女于天子曰备箕帚”即指女子嫁入夫家后负责家务()。
借代用法
进一步借指“妻妾”。因古代女性常以操持家务为职责,故以“箕箒”婉称妻子或妾室,如《三国演义》中“愿献女为陛下箕帚之妾”()。
需要注意的是,“箕箒”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出现于古籍或特定语境中。如需更详细例证,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阿尔金山脉白狗国扳桩相脚辩舌柄坐乘门当行锭剂队典发蒙振落翻变方便旗分絃刚子高卬诡言浮说古门道鼓湍家步降龙鉢娇柔贾肆计考麂目靳啬倦慵蹶趋阑逸老早拉拽傫然冷眼旁观两头蒙敛翮连漫乱麻麻奶口黏土骈演撇撒扑打倾国轻装简从穷素祇树园羣治上裁伸舒石表视界手禀宿语粜风卖雨土豪豚胁完安斡弃物牲仙去小挂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