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孔 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所谓五礼者,正谓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也。”
(2).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五礼,吉、凶、军、宾、嘉。”《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宋 苏轼 《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介万寿之无疆,锡五礼之纯备。”
"五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总纲,最早系统记载于儒家经典《周礼·春官·大宗伯》,将纷繁复杂的礼仪规范归纳为五大类别,用以维系社会秩序与人伦关系。其具体内涵如下:
一、吉礼
指祭祀之礼,是古人沟通神明、祈求福佑的核心仪式。主要对象包括天神(如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地祇(如社稷、五岳、四渎)以及人鬼(祖先)。《周礼·春官》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强调其"敬天法祖"的宗教性与政治性功能。祭祀活动需严格遵循等级、时节与仪轨,体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传统观念。
二、凶礼
用于哀悯不幸、抚恤灾患的礼仪,涵盖丧葬、灾荒、战败、疫病等场景。《周礼》称"以凶礼哀邦国之忧",具体包括丧礼(哀悼亡者)、荒礼(应对饥馑)、吊礼(慰问灾祸)、禬礼(援助战乱)、恤礼(体恤忧患)五类。其核心在于通过规范化的仪式表达哀思,凝聚社会互助力量,如《礼记·檀弓》所述"丧礼,哀戚之至也"。
三、军礼
与军事活动相关的礼仪制度,用以"同邦国"(协调诸侯)、震慑不臣。《周礼》细分大师之礼(征伐)、大均之礼(赋役调配)、大田之礼(狩猎演武)、大役之礼(营建劳役)、大封之礼(勘定疆界)。如《司马法》强调"军容不入国,国容不入军",体现军事行动的纪律性与仪式感,田猎活动(如周代"春蒐冬狩")兼具训练与礼仪性质。
四、宾礼
规范邦国交往与宾客接待的礼仪,旨在"亲邦国"。《周礼》包括朝觐(诸侯见天子)、会同(天子会诸侯)、聘问(使节往来)、宴享(款待宾客)等。例如《仪礼·聘礼》详细记载了使者受命、馈赠、辞行等环节,通过揖让周旋的仪节彰显尊卑有序、睦邻友好的外交伦理。
五、嘉礼
用于人际欢庆活动的礼仪,主要功能为"亲万民"。内容最为庞杂,包括饮食之礼(宴饮规范)、婚冠之礼(成人及婚礼)、宾射之礼(射箭竞技)、飨燕之礼(宴会)、脤膰之礼(祭肉分配)、贺庆之礼(吉庆致贺)等。《礼记·昏义》指出"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强调其促进社会联结的作用,如冠礼象征成人责任,婚礼维系宗法传承。
权威参考来源:
“五礼”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的核心分类体系,最早见于《周礼》,主要用于规范社会各层面的礼仪活动。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五礼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敬天法祖”“以礼治国”的思想,涵盖宗教、政治、军事、社会交往等全方位生活场景,是中华“礼仪之邦”的重要标志()。
辨颠帖并禽避卧不服气不戢晨昏崇实楚学邨社道别捣碎倒拽登涂地动山摇泛泆風宇分物概貌浩汹盍各謞謞皇朝晦暗贱质经赞进退消息钜公隽俗可不款额琅瑘辣挞两刃胪古鲁连箭罗綳旅树买醉目注心营排工蓬沓乾荫敲膏吸髓掐牙青年人秋省融畼事败垂成朔月投笔从戎顽很为薪温泔清无私之光五运衔持显贵小组长心谤腹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