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沟渠与道路。《周礼·夏官·司险》“设国之五沟五涂” 郑玄 注“五沟,遂、沟、洫、澮、川也。五涂,径、畛、涂、道、路也” 唐 贾公彦 疏:“沟涂所作随所须大小而为之,皆準约田间五沟五涂。” 明 李东阳 《叶公墓志铭》:“命蒞卫事实授为僉事,总都城沟涂。” 明 李东阳 《郭公墓志铭》:“尝参预廷鞫,总都城沟涂事。”
沟涂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义的复合词,现多用于书面语或专业语境,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沟渠与道路
“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如排水沟、灌溉渠),“涂”通“途”,指道路。合称泛指农田水利系统中的沟渠与道路,体现古代农耕文明对水土治理的重视。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1157-9
引申为疆界标识
古代以沟涂划分田界,《周礼·地官》载“修沟涂,以辨域野”,表明其兼具划分土地边界的功能。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850-5
“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其中“沟”“涂”(途)对应水利与交通系统。
来源:《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
“修堤梁,通沟浍,行水潦”,此处“沟浍”与“涂”(途)共同构成基础设施网络。
在水利史、农业史研究中,“沟涂”特指古代农田的沟洫(灌溉渠)与阡陌(田间道路)系统,如《中国水利史稿》提及“沟涂之制为井田脉络”。
来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农业出版社
“涂”通“途”属文字假借现象。《说文解字注》释“涂”:“泥也,从水余声”,后因音近借为“道路”义,此用法在先秦文献中已固化。
来源:《古代汉语通假字大字典》,河北人民出版社
“沟涂”本质是古代农耕文明的核心基础设施,既指实体沟渠与道路,亦象征土地治理秩序。其词义承载了华夏农业社会的制度智慧,现代多用于历史与农学研究领域。
“沟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沟涂”指沟渠与道路的组合,常用于描述古代水利或城建的配套工程。其中:
现代语境中,“沟涂”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水利、建筑或文献时仍具参考价值。其结构理念对当代城市排水与道路规划亦有启发。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原文或明代相关史料。
谙分按实霸持白角白麻抱关被控别院壁茧并命不死面采缬参豫冲泥春妆大关节目单另點鼓法食吩咐风旆甘妖还酬黑匣子火龙标降宥集抄瘠瘁稽较菫荼吉言劳苦功高老子长孙六凿臝行买卖人忙身牧刍瞥列浅愚顷刻酒权奇屈蟠三休台绳妓生态系统深奸姒娣私痛松鲈绦索天后题榜吐吞僞蚕瓮城温疠侠节消愁小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