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传说中的古代方术士。《绎史·黄帝纪》注引《玄女兵法》:“ 黄帝 攻 蚩尤 ,三年,城不下,得术士 伍胥 ,问之。 胥 曰:‘是城中之将,白色商音,帝之始攻,得无以秋之东方行乎。今帝为苍色角音,此雄军也,请以战为。’帝曰:‘为之若何?’曰:‘请攻三日,城必下。’乃设五旗五军已具,四面攻之,三日,城果下。” 宋 罗泌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作“五胥”。
(2).指 伍子胥 。 唐 李白 《江上赠窦长史》诗:“ 汉 求 季布 鲁 朱家 , 楚 逐 伍胥 去 章华 。”
伍胥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指向的专有名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在字面构成上,“伍”指古代军制单位(五人为伍),亦为常见姓氏;“胥”可指小官吏或有才智之人。组合为专名时,其核心指代春秋末期吴国重臣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名员(yún),字子胥。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明确释义为“伍子胥的省称”。
作为具体人物,“伍胥”指伍子胥,其生平与事迹载于《史记》《吴越春秋》等典籍:
原为楚国贵族,父兄遭楚平王杀害后逃亡吴国,助公子光(阖闾)夺取王位。
主持修筑姑苏城(今苏州),整军经武,率吴军攻破楚都郢,掘楚平王墓鞭尸复仇。
因反对吴王夫差赦免越国、屡次直谏,被赐剑自刎。临终遗言悬目于城门以观越军灭吴,后预言应验。
“伍胥”在文学与语言中衍生出多重文化符号:
如“伍胥潮”(钱塘江潮)传说中,其忠魂驱水为涛,表达愤懑不屈(见《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伍员鞭尸”“悬门抉目”等成语均源于其事迹,载于《史记·伍子胥列传》。
苏州胥门、胥江等地名与其督建水利工程相关(参考《越绝书·吴地传》。
权威参考资料:
“伍胥”一词在历史文献中有两层主要含义,需结合不同来源进行解释:
一、古代方术士
据《玄女兵法》记载,黄帝攻打蚩尤时,因久攻不下而得到术士伍胥的帮助。伍胥通过分析五行方位与音律,建议黄帝按五色旗帜布阵,最终三日内攻破蚩尤城池。这一记载多见于神话传说,体现了古代军事与方术结合的特点。
二、历史人物伍子胥
更广为人知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其生平包括:
注:部分文献中“伍胥”可能因字形或传抄出现“五胥”的异写,需结合上下文区分具体指向。
白晃晃卑弁表兄兵律草稿称列斥弃垂水词谱订单豆腐脑儿夺哀杜弃范甑赗吊服辂汇进驾鸟奸佞经綫经信景至金石韵卡尺粮餽链环淩飞露水夫妻蜜炬飘风骤雨前合后仰千里马倾荡晴哢啓全蹊要肉圃汝器三点检桑苏西宫三潭印月上眼收还秫稭鼠凭社贵梳行私觌官死脑瓜骨螳螂拒辙探源特达擿罚土俗外庭晩照相留香楠木湘文衔揭小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