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除一切烦恼。佛教称烦恼为漏。 南朝 梁 沉约 《舍身愿疏》:“虽有供施之缘,而非断漏之业。”
"断漏"是汉语中具有双重意象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语素拆分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本义溯源 "断"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截也",本指截断、隔绝,引申为决绝、彻底之意。"漏"在《玉篇》中解作"泄也",原指液体渗流,后衍生出疏失、遗漏的抽象义。二字组合形成矛盾修饰效果,既含"断绝"的果决,又带"渗漏"的持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二、释义分层
三、训诂特征 该词属"反义连文"构词法,类似"利害""存亡"等对立语素组合。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特别指出此类词"义相反相成,需合参方得真谛"的训释原则。
注:本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华书局)等权威辞书编纂规范,核心语料取自《四库全书》典籍用例。
“断漏”是一个佛教术语,其核心含义为消除一切烦恼。以下是详细解释:
佛教中将烦恼称为“漏”,而“断漏”即指通过修行彻底断除烦恼,达到解脱的境界。这一概念强调从根源上消除导致痛苦的负面情绪与执念。
南朝梁代沈约在《舍身愿疏》中写道:“虽有供施之缘,而非断漏之业。”此句表明,即使有布施的善因,若未断除烦恼,仍无法成就解脱之业。
该词偶见于古代诗词中,如宋代高观国《恋绣衾》中的“砧断漏沈”,洪瑹《齐天乐》中的“悲风断漏”,多借“漏”的意象(如更漏、滴漏)表达时间流逝或心境寂寥,与佛教原义有所区别。
提示:如需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语境,可参考《舍身愿疏》及相关佛经注解。
骜侮辩囿璧沼钗荆裙布长逝朝辞朝打暮骂城下之盟乘衅蚩氓翠以羽殃身代雁餤饼恫惧凡贱分配律伏兔顾顾好合浩落花气骄诈洁己从公借寇刭拔疾恶如仇急须狂客类成梁昌谅士里耆溜水论旨冥阨墨墨磨照女丑剽削披帷暴骨潜惊麒麟殿清森期运如解倒悬神笔首楞输捐塾脩私怨特勤往常间枉伏婉转瓦占维也纳无味闲岁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