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汉书·寇恂传》载 恂 曾为 颍川 太守,颇著政绩,后离任。 建武 七年 光武帝 南征 隗嚣 , 恂 从行至 颍川 ,百姓遮道谓 光武 曰:“愿从陛下復借 寇君 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上挽留官吏的典故。 南朝 梁 何逊 《哭吴兴柳恽》诗:“霞区两借 寇 , 贪泉 一举巵。”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余不佞,谨述公治郡状,并致其借 寇 之意,敢以告於銓衡。”
“借寇”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存在细微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解释:
该成语的核心含义源自东汉典故,指百姓挽留贤能官吏的行为。典故出自《后汉书·寇恂传》:寇恂任颍川太守时政绩卓著,离任后当地盗贼再起。建武七年,光武帝南征途经颍川,百姓拦道请求“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希望朝廷再让寇恂治理此地一年。
需区分两种解释的适用场景:
该成语的权威解释以《后汉书》典故为核心,建议在正式文献中使用时优先采用原始语义。如需了解更多用例,可查阅《汉语成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借寇》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与敌人勾结或借用敌人的力量。它的意思是通过借用寇仇之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拆分部首:贝攵、寸
拆分笔画:12画
《借寇》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原句为“枉道以成,偾世之情,其用久矣”,其中的“偾世”一词即为《借寇》的意思。后来这个成语在古代文人士大夫中广为流传,并用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
繁体字为「借寇」,保留了原来的字形和意思。
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一样,即「借寇」,没有太大的变化。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与敌人勾结,完全是在借寇行事。
借势、借力、借题发挥、借用、借光
借敌、借人之力、乘人之危
以德报怨、以德报仇、以德服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