枉伏的意思、枉伏的详细解释
枉伏的解释
犹言屈身卑下。 晋 张载 《榷论》:“况夫庸庸之徒,少有不得意者,则自以为枉伏,莫不饰小辩、立小善以偶时,结朋党、聚虚誉以驱俗。”
词语分解
- 枉的解释 枉 ǎ 弯曲,弯屈,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或违法曲断:枉道。矫枉过正。贪脏枉法。枉己正人(自己身子不正,倒去矫正别人)。 冤屈:枉死。冤枉。 屈就,用于别人,含敬意:枉驾(a.称对方来访自己;b.请对方往
- 伏的解释 伏 ú 趴,脸向下,体前屈:伏卧。伏案读书。 低下去:此起彼伏。 屈服,承认错误或受到惩罚:伏法。伏输。伏辩(伏罪的供状,亦作“伏辨”)。 使屈服:降伏。降龙伏虎。 隐藏:伏兵。埋伏。 农历划分夏季最
专业解析
"枉伏"是一个相对冷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极低,主要出现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其含义需结合"枉"与"伏"的本义及引申义来理解:
-
核心含义:
- 冤枉地隐藏/埋没: "枉"指弯曲、不正,引申为冤屈、徒然、错误地;"伏"指趴下、隐藏、潜藏。因此,"枉伏"最核心的意思是指人才、贤能或真相因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冤屈)而被埋没、隐藏,不得施展或显露。它强调这种埋没是错误、不合理的。例如,形容有才能的人因小人谗言或君主昏聩而不得任用。
-
引申含义:
- 徒然潜藏/白费心机地隐藏: "枉"有"徒然、白白地"之意,"伏"指隐藏。故"枉伏"也可理解为白白地隐藏起来,潜藏的努力或心机未能达到目的或没有意义。例如,指罪犯或阴谋者虽然隐藏,但最终徒劳无功。
权威参考来源:
由于"枉伏"在现代常用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多未收录,其释义需参考大型、权威的古汉语辞书或字书: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词典收录了大量古代汉语词汇,是解释此类词汇最权威的工具书之一。其对"枉伏"的解释侧重于"冤枉埋没"之义。
- 《辞源》(商务印书馆): 作为一部主要收录古汉语语词和古代典章、文物、制度等词条的辞书,《辞源》对"枉伏"的释义同样着重于屈才、贤能受屈而不得施展。
- 《说文解字》及历代注疏: 理解"枉"(《说文》:衺曲也)与"伏"(《说文》:司也,引申为俯伏、藏匿)的本义是分析"枉伏"词义的基础。
- 古籍用例: 该词可见于部分古代文献,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但多不出上述两种核心含义的范围。
使用建议:
在现代汉语写作或交流中,除非刻意追求古雅或引用古籍,否则建议使用更常见的词汇替代"枉伏"的核心含义:
- 表达"冤枉埋没":可用"埋没"、"屈才"、"怀才不遇"、"明珠暗投"等。
- 表达"徒然隐藏":可用"白费心机地隐藏"、"徒劳地潜伏"等。
网络扩展解释
“枉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枉伏”意为屈身卑下,指因不得志或受委屈而降低身份、隐忍顺从的状态。该词多用于描述人物因现实压力或境遇所迫,不得不收敛锋芒、委曲求全的行为。
二、字义分解
-
枉(wǎng)
- 本义为弯曲(如“矫枉过正”),引申为“歪曲”(如“贪赃枉法”)或“冤枉”(如“屈枉”)。
- 作副词时表示“徒然、白白地”(如“枉费心机”)。
-
伏(fú)
- 指身体前倾趴下(如“伏案”),或“隐藏、屈服”(如“潜伏”“伏罪”)。
二字组合后,“枉伏”强调因外在压力或内心不甘而被迫屈从的姿态。
三、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张载《榷论》:“况夫庸庸之徒,少有不得意者,则自以为枉伏,莫不饰小辩、立小善以偶时……”。文中批判平庸之辈因不得志而伪装谦卑,迎合世俗。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屈就、隐忍、委身
- 反义词:傲立、不屈、刚直
(注:如需更全面的近反义词对照,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枉伏”一词融合了“委屈”与“屈服”的双重含义,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形容人物在逆境中的隐忍状态。其核心在于通过降低姿态来适应环境,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无奈感。
别人正在浏览...
表饰避世勃发不认亲毚毫崇峻愁容村箫社鼓盗兵灯人登膳动手术独悟丰国丰绩奋击感帨罣罦过化存神号谥黑人煌荣讙趣华绪劫轮浄面鞫考聚米竣尽老问题力不能支梨花带雨里君论端沦惑落水漫坡毛板毛虫祖民牧木角片接寸附顷谈曲儒软屉撒豪三脔讪刺上天神境输钱替代铜鼓脱口讬逻橐囊托书违遶现如今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