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语本《庄子·天下》:“ 桓团 、 公孙龙 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成玄英 疏:“辩过於物,故能胜人之口;言未当理,故不服人之心。而辩者之徒,用为苑囿。”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辩者迷於其中而不能出。”后因用“辩囿”指哓哓不休的争辩。《文选·左思<魏都赋>》:“昔市南 宜僚 弄丸而两家之难解,聊为吾子復翫德音,以释二客竞于辩囿也。” 张铣 注:“言辩者多词如苑囿之有草木也。”
(2).指言论界、言者之口。 唐 黄滔 《与南海韦尚书启》:“设若旁扃辩囿,内遏言泉,不惟上负于良时,抑亦下辜于卑志。”
“辩囿”是一个源自古代典籍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哲学起源
源自《庄子·天下》,指战国时期辩士(如桓团、公孙龙)的辩论局限性。他们虽能用技巧“胜人之口”,但因逻辑偏离实际(“言未当理”),无法真正“服人之心”,形成封闭的争辩困境。
字面构成
无休止的争论
形容双方各执己见、僵持不下的状态,如《魏都赋》中“竞于辩囿”即描述此类场景。
言论领域或辩士群体
通假作“辨囿”,指由辩士组成的圈子或整个言论界。
需注意与“辨囿”的通用关系,后者为通假用法,语义相同。此外,该词多用于书面或历史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出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辩囿”在古典哲学中的批判性内涵及其语言演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