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柄的意思、词柄的详细解释
词柄的解释
犹话柄。 梁启超 《斯巴达小志·结论》:“演説家引为腐败之例证,报纸上借为笑谈之词柄。举数千年来上下古今之歷史,无此奇丑殊辱。”
词语分解
- 词的解释 词 (詞) í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 柄的解释 柄 ǐ 植物的花、叶或果实跟枝茎连着的部分:叶柄。花柄。 器物上的把儿:刀柄。勺柄。 量词,用于有柄物:一柄伞。 喻在言行上被人抓住的材料:把(?)柄。话柄。 执掌:柄政(执掌政权)。柄国。 权:国柄
专业解析
"词柄"一词在汉语中属于较为书面或古雅的表达,其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主要参考权威汉语词典:
-
本义:词语的组成部分或关键要素
- 这个含义相对少见,可以理解为构成一个词语的语素或核心部分,类似于“词根”或“词缀”的概念,但更强调其在构词中的“把手”或“凭借”作用。例如,某些具有构词能力的语素可以被视为构成新词的“柄”。
-
主要引申义:话柄、把柄
- 这是“词柄”在现代汉语中更常见和核心的含义,与“话柄”基本同义。它指在言谈或文字中,被人抓住作为议论、指责、嘲笑或攻击依据的言论、行为或事情。
- 形成过程: 某人说过的某句话、做过的某件事,或者某件事情本身,被他人(尤其是持不同意见或敌对立场者)有意或无意地“抓住”(如同抓住了器物的柄),用来作为批评、讽刺、攻击或持续讨论的由头或证据。
- 核心特征: 具有负面性或可争议性,能被他人利用。
- 示例:
- 他一时失言,结果被政敌抓住作为攻击他的词柄。
- 那件陈年旧事成了他永远无法摆脱的词柄。
- 说话要谨慎,以免授人以词柄。
-
方言义:把柄
- 在部分方言中,“词柄”也可能直接指器物上便于用手拿的突出部分,即“把柄”的本义。但这个用法在现代标准汉语中已不常用,“把柄”一词更为通用。
“词柄”的核心含义是指可供他人利用来进行议论、指责或攻击的话语或行为依据,即“话柄”。它源于“话柄”的古语形式或变体,强调言语或行为如同器物的“柄”一样被他人抓住并利用。其本义指词语的构成部分相对少见,方言中表“把柄”本义在现代汉语中也不常用。
来源参考:
- 《汉语大词典》:对“词柄”的解释明确指向“话柄”,并引用了古籍例证。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直接收录“词柄”,但对“话柄”的定义(“被人拿来做谈笑资料的言论或行为”)精准涵盖了“词柄”的核心含义。
- 《汉语方言大词典》:可能记录了“词柄”在某些方言中表“把柄”的用法。
网络扩展解释
“词柄”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言语或文字中被人用作谈资、议论或嘲讽的素材,类似于“话柄”或“笑柄”。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拆解:
- 词:指语言中的基本单位或具体语句(如诗歌、文章中的用词)。
- 柄:原指器物的把手或植物的茎,引申为“被抓住的材料”或“权力”(如“把柄”“权柄”)。
- 组合义:通过比喻,将“词”与“柄”结合,表示因言辞或文字内容而成为他人议论的焦点。
-
实际含义:
- 指因言论、行为等留下的可供他人批评、嘲笑或讨论的素材。
- 例如:“报纸借此事为笑谈之词柄”(梁启超《斯巴达小志·结论》),即媒体将事件当作调侃的由头。
二、用法与语境
- 常见搭配:
- “沦为词柄”“引为词柄”等,多含贬义,强调被动成为负面讨论对象。
- 适用场景:
- 描述因不当言行导致舆论发酵(如名人失言被广泛传播);
- 历史或文学作品中,用于批判社会现象(如梁启超的用例)。
三、相关概念对比
词汇 |
侧重点 |
示例 |
词柄 |
因言辞引发议论、嘲讽 |
“他的旧诗成为词柄。” |
话柄 |
更口语化,范围更广 |
“此事成了邻里的话柄。” |
把柄 |
可被利用的弱点/证据 |
“抓住把柄威胁他人。” |
四、总结
“词柄”属于书面化表达,强调因语言内容本身(如诗句、言论)引发的负面关注,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贬义色彩。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鼇头宝宇奔走相告布侯不露神色吹云筝出谒大小杜墆翳东海关断谷端右废寝忘飱蜚征高接咣噹国胤和甜焕明解甲休士机剧积满进胙扃牖罽衣居次郎猫凌雪临统隶省莅阼闷闷不乐渺莽乃蛮弄鬼铺监諐度碁布起居无时祈农七思八想欺伪圈栊犬儒权勇上族生死苦海手击子泝源谈言微中天蓬剃削王媚温李雾泊物殷俗阜五岳丈人乡间闲婉希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