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鄂鄂的意思、鄂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鄂鄂的解释

(1).直言争辩貌。鄂,通“ 諤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 卢辩 注:“鄂鄂,辨厉也。”《史记·赵世家》:“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 周舍 之鄂鄂。是以忧也。”《礼记·坊记》“微諫不倦” 汉 郑玄 注:“子於父母尚和顺,不用鄂鄂。”

(2).哓哓不休貌。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啁啾駡詈,昼夜鄂鄂,慢游是好。”

(3).花开放貌。鄂,通“ 萼 ”。《诗·小雅·常棣》“鄂不韡韡” 毛 传:“鄂,犹鄂鄂然,言外发也。” 明 何景明 《寿母赋》:“华鄂鄂以含干兮,草萋萋以交茎。”

(4).挺立貌。 汉 徐干 《齐都赋》:“皓皓乎若白雪之积,鄂鄂乎若景阿之崇。”《周礼·秋官·雍氏》“塞井杜擭” 唐 贾公彦 疏:“柞鄂者,或以为竖柞於中,向上鄂鄂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鄂鄂”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叠音词,主要用于古汉语语境中,其核心含义与直言争辩、正直敢言相关。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鄂鄂”是“鄂”的叠用形式,形容人直言争辩、据理力争的样子,常带有正直不屈、敢于直言的意味。它描绘了一种为了坚持真理或原则而大声争辩、不轻易妥协的状态。

  2. 字义解析与来源

    • 鄂 (è):本义指边际、边界(如“垠鄂”),引申有直言、争辩之义。在古汉语中,“鄂”常通“諤”,表示正直的言论。《说文解字》中对“鄂”的解释侧重于其作为地名(今湖北简称)和边际的含义,但其“直言”义在古籍用例中得以体现。
    • 叠用“鄂鄂”:通过叠音,强化了“鄂”字中“直言争辩”的意味,使其更具形象性和表现力,专用于描述人正直敢言、据理力争的情态。
  3. 古籍引证与用法

    该词最著名的用例见于《史记·商君列传》:

    “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鄂鄂。’”

    此处,“鄂鄂”与“诺诺”(唯唯诺诺、随声附和)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刻画了敢于直谏、坚持己见的贤士形象。此典故成为后世形容忠直敢言之士的经典用语。

  4. 现代理解与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鄂鄂”已非常罕用,主要出现在引用古籍(尤其是《史记》上述名句)、研究古代文献或成语“谔谔之臣”(由“鄂鄂”演变而来,同“谔谔”)的语境中。它承载着对刚正不阿、勇于直言的品格的褒扬。

“鄂鄂”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叠音词,核心意义为直言争辩、正直敢言的样子。其最著名的出处是《史记·商君列传》中“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鄂鄂”的名言,用以颂扬敢于坚持真理、不随波逐流的忠直之士。虽然现代使用频率极低,但作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它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

主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鄂鄂”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具体解释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直言争辩貌
    指直言不讳、敢于争辩的状态。

    • 来源:《史记·赵世家》提到“不闻周舍之鄂鄂”,形容臣子敢于谏言。
    • 通假关系:“鄂”通“谔”,如《大戴礼记》中“出言以鄂鄂”即强调言辞正直。
  2. 挺立貌
    形容事物直立、稳固的姿态。

    • 来源:汉典及字源分析指出,“鄂”本义与鳄鱼出没的险地相关,引申为挺立。
  3. 花开放貌
    指花朵绽放的状态。

    • 通假关系:“鄂”通“萼”(花托),如《汉典》明确提到此义。
  4. 哓哓不休貌
    表示喋喋不休、争论不止。

    • 来源:汉典及部分古籍引注中提及。

二、补充说明

三、总结

“鄂鄂”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常见于古籍,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史记》等权威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国懊恼歌百岁柏油纸背花被律迸气比傅部判逞誉尺墨舂汲刺伤单复大油二十四发射窗口发题浮淖共给贯金石桂枝片玉还带贺年卡花乳石火烧眉毛匠斲揭示尽忠报国就时俊客狂戆魁瓌襕裙冷丁丁连讳连家店廉守虑过谩辞面色如土慕志泥首昵狎迁除齐名气象卫星上樽疏朴宿铁刀夙谊擡盘庭会顽陋问辨文珰文衡险世陷于小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