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 晋 左思 《魏都赋》:“葺墙幂室,房廡杂袭,剞劂罔掇,匠斲积习。”
“匠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匠斲(jiàng zhuó)指工匠,特指从事砍削、雕琢等工艺的手艺人。该词多见于古籍文献,如晋代左思《魏都赋》中提到:“葺墙幂室,房廡杂袭,剞劂罔掇,匠斲积习”(),意为工匠们反复雕琢、修缮建筑,技艺娴熟。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魏都赋》原文或权威字典(如《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
匠斲(jiàng zhuò)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匠人精巧地刻削、雕刻或打造物品的技艺。
拆分部首和笔画:
- 匠:匚(radical)+ 大(笔画数:3)
- 斲:斤(radical)+ 刀(笔画数:8)
来源:
匠斲的“匠”是指工匠,指那些有高超技艺的手艺人;“斲”代表精细、细致的刻削和雕琢。两个字合在一起,构成了形容工匠精巧地雕刻和刻削物品的技艺。
繁体:
匠斲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匠斲」。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匠斲」一词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比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匠」在古字中的写法为「⻌」,表示“行走”的意思;「斲」的写法为「斳」,表示“匠人切削瓦片”的意思。这种写法是古代对「匠斲」概念的表达。
例句:
1. 他凭着匠斲的技艺,精巧地打造出了一座精美的木雕。
2. 这幅画的细节处理得非常精细,充分展示了画家的匠斲之道。
组词:
1. 工匠:指有技艺高超的手艺人。
2. 雕刻:表示通过刻削工作在物体上创造出图案或文字。
3. 刻削:指利用刀具等工具将物体表面削刻成形,创造出各种花纹。
近义词:
1. 巧夺天工:形容技艺精湛,超凡出类。
2. 精雕细琢:形容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细致入微。
反义词:
1. 粗制滥造:指制作工艺粗糙,没有经过精细打磨。
2. 随意涂抹:指毫无规则地进行涂抹或刻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