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疏朴的意思、疏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疏朴的解释

亦作“ 疏朴 ”。亦作“疎朴”。亦作“疎朴”。1.粗略。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疎朴,未为密緻耳。”《文献通考·经籍十六》:“《玉篇》三十卷…… 陈氏 曰:大约本《説文》,以 后汉 反切音未备,但云读如某,其反切皆后人所加,多疎朴脱误。”

(2).简朴。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山情率易,野製疏朴。”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与胡雒君论文》:“专工诗者不能不作散语……散语率多古拙疏朴。” 清 恽敬 《上举主笠帆先生书》:“本朝作者如林,其得正者, 方灵皋 为最,下笔疎朴而有力。”


亦作“疎朴”。见“ 疏朴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疏朴是一个由“疏”与“朴”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疏朗自然、不加雕饰的质朴状态,常用于形容文风、为人或事物的本真气质。以下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典籍用例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疏朗质朴

    指风格或形态简洁开阔、不事繁复修饰,保有天然本色。《汉语大词典》释为“疏放质朴”,强调一种去雕饰、重本真的审美特质。例如形容文章布局疏密有致、语言平实无华。

  2. 淡泊率真

    用于人物品性时,体现性情淡泊、不拘礼法而自然真率的状态。如《陶渊明集》研究中,常用以描述诗人远离世俗后的生活态度。


二、单字溯源与引申

  1. 疏(shū)

    • 本义为疏通、分散(《说文解字》:“疏,通也”),引申为稀疏、疏远、粗率之意。
    • 在“疏朴”中强化了“去繁就简”的空间感与随意性。
  2. 朴(pǔ)

    • 本指未加工的木材(《老子》:“朴散则为器”),象征原始、淳厚、不加修饰的本质。
    • 构成“疏朴”时,凸显返璞归真的精神内核。

三、应用场景与典籍例证

  1. 文学批评

    如评苏轼散文:“其文疏朴旷达,如行云流水”,指语言自然流畅、结构疏朗(《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2. 人物品评

    《世说新语》载魏晋名士“言行疏朴,不滞于物”,形容其超脱礼法束缚的真性情。


四、近义辨析


引证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
  3. 《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4. 《老子道德经注校释》(中华书局)
  5. 《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疏朴”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1.粗略

指事物在形式或内容上不够精细、严密。例如:

2.简朴

形容风格或事物的简单朴素。例如:

其他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矮小菴摩罗崩浪别出新意并赃拿贼碧椀部豪蔀落衣彻官穿鼻出风头刍狗词彩丹弦登云履滴搭地方时短生多边贸易凡口分岔丰嘉附丽伏伺符台刚壮个中滋味共居鬼井过化辉光日新兼马脚钩介德结辽鸟静候儆儆矜爽君声科子劳飨离害柳眉剔竖礼玉论天表緑柯蛮军灭拂密略名正言顺捧场倾尽轻描淡写讫息绒球诗貌添前字团红土长显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