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黩祭。《穀梁传·桓公八年》:“夏,五月,丁丑,烝。烝,冬事也,春夏兴之,黷祀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春秋 已下,黷祀諂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
黩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中解析:
指轻慢不敬、滥用或亵渎祭祀的行为。其中:
该词典出儒家经典《左传·昭公二十年》:
“ 其祝史祭祀……黩祀昏慢明神,狎侮珪璧。”
此处描述祝史(祭祀官)对神明不敬,滥用祭祀之礼,反映对神圣仪式的亵渎。
释为:“滥行祭祀;亵渎祭祀。”(第12卷,第131页)
标注:“轻慢不敬地祭祀。”(2014年版,第320页)
强调其贬义:“谓祭祀不肃,亵渎神灵。”(中华书局,2015年,第1823页)
在古代礼制中,祭祀需符合“敬天法祖”的庄重规范。“黩祀”行为因违背“敬”的核心原则,被视为破坏礼法秩序的表现,如《礼记·祭统》所言:“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
注:现代汉语中“黩祀”已罕用,多出现于研究先秦礼制或古籍注释的学术语境。需注意与“渎职”(玩忽职守)、“黩武”(滥用武力)等含“黩”词汇的语义区分。
“黩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不合礼制、滥用祭祀的行为,带有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黩”意为轻慢、滥用,“祀”指祭祀,合指过度或不合时宜的祭祀。古人认为祭祀需遵循礼法,若随意增减次数、违背时节或动机不纯(如谄媚鬼神),则称为“黩祀”。
文献例证
引申意义
该词隐含对形式化、缺乏诚意的宗教行为的批判,强调礼仪应“敬慎”而非流于表面。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相关研究,可参考《穀梁传》《文心雕龙》等文献。
按堵包贯赤穷冲衢处世丹字道记达因恩例法驾导引凡百房契放瘀繁绿附托覆阅鸿爪娇饶谨敕京坊季商鐍锁儁贤科半宽大为怀亏替冷淡燎祡吏毕礼阁卖术眉飞色舞迷阵宁平尼珠墙藩牵力千里目畦径奇穷气俗蛆心搅肚认纳人士荣猿若耶石鉢书馆四面八方邃深透颖锥屯紥拖拽望尘武符五关无无祥哀像设乡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