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望尘的意思、望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望尘的解释

(1).看见飞扬的尘土。亦喻捕风捉影或观察到细小的征候。《后汉书·度尚传》:“ 磐 埋骨牢槛,终不虚出,望尘受枉。”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是以高世之士,望尘而旋迹;轻薄之徒,响赴而影集。”

(2).犹言望尘而拜。 唐 王昌龄 《长歌行》:“望尘非吾事,入赋且迟留。” 李云逸 注:“望尘,谓趋附权贵,候望其车马之尘。”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十四:“ 宣仁 怒曰:‘ 韩某 先朝老臣,汝安得当望尘之礼。’太妃泣谢。”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因而公卿将士,尽奔走於门下,估计夤缘,儼如负贩,仰息望尘,不可算数。”

(3).犹言望尘追迹。 宋 叶适 《<覆瓿集>序》:“盖神马汗血,尾鬣不掉而行流无疆,累名骏数百,岂得望尘焉!”

(4).犹言望尘莫及。《人民文学》1977年第7期:“导师创业垂千古,儕辈跟随愧望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望尘"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两层核心含义,现从词典学角度进行解析:

一、基础词义 指远望前方扬起的尘土,描述行进时前方物体带起尘土飞扬的视觉现象。此为本义,常见于古代文献对车马行迹的记载,例如《后汉书·赵咨传》记载"迎路稽颡,咨望尘不及"中即采用此意。

二、衍生用法 引申为对他人才能或成就的敬仰,含自谦意味。典型用例为成语"望尘莫及",《庄子·田子方》载:"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后演变为表达无法企及他人高度的谦辞,如《北齐书》所述"士瞻梦崩,告人曰:徐孝穆非凡才,吾其见蹍,今果然,望尘不及矣"。

三、词性特征 作动词时可独立使用,如《汉语大词典》引《晋书》"顾望尘而拜"例证;作名词时多与方位词结合,构成"望尘处""望尘时"等时空状语结构,《古汉语常用词辞典》收录该用法。

四、文学应用 曹植《七启》"忽蹑景而轻骛,逸奔骥而超遗风"的描写,与"望尘"意象共同构成古代诗文对速度差异的经典表达范式,《中国古典文学辞典》将其列为重要修辞手法。

五、成语体系 除"望尘莫及"外,《中华成语大辞典》另收录"望尘而拜"(形容卑躬屈膝)、"望尘知敌"(军事术语)等衍生成语,体现该词在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强大生成能力。


来源说明:

  1.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汉语大词典》2001年版
  2. 中华书局《古汉语常用词辞典》
  3.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4.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辞典》
  5.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华成语大辞典》

网络扩展解释

“望尘”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综合古籍和现代用法,主要包含以下层面:

一、基本含义

二、详细释义

  1. 观察细微迹象
    比喻通过细微征兆推测事物,如《后汉书·度尚传》中“望尘受枉”,指因观察到表象而受冤屈。

  2. 趋附权贵(望尘而拜)
    唐代王昌龄诗句“望尘非吾事”中,指趋炎附势的行为,即追随权贵的车马尘土以示恭敬。

  3. 追赶不及(望尘莫及)
    作为成语的缩略形式,强调落后于人。例如《抱朴子·疾谬》中“望尘而旋迹”,表达智者远离纷争的态度。

三、演变与用法

四、例句参考

如需进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成语典故,可参考《后汉书》《抱朴子》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报知本钿冰筯篦梳不着家苍鸾璨烂谗柄産的侈欲锄梃呆才顿饭番伪法学風告纷讼岪岪謌謡彀中骨槽风鬼魇鹤拓猴巴崽子花信风虎背熊腰豁口渐伸线检御家竖吉驾近视进退双难蠲免考杀漏火论托马夹袋纳鉢聂夷中萍浮启机奇览青条轻纤诠论圣胎嗣兴素商特识体状颓没托契王宪宛肖位子蚊母无复先路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