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丧失;损坏;废除。《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乃至歷玄闕,排金门,升玉堂,伏虚槛於前殿,临曲池而行觴,既威仪亏替,言辞漏渫。” 吕延济 注:“替,失也。言陪游熹乐,不知威仪;戏笑谈弄,言辞过度,漏渫而出。” 晋 陶潜 《杂诗》之九:“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关梁难亏替,絶音寄斯篇。” 逯钦立 校注:“亏替,破损,废除。即平除。”《新唐书·桓彦范传》:“陛下尝轻骑微服,数幸其居,上下污慢,君臣亏替。”
“亏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kuī tì,主要含义为丧失、损坏、废除,多用于描述事物或状态的衰败、破坏。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指事物原有的完整性或状态被破坏,包括物质损坏、制度废除或礼仪丧失等。例如《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中提到“威仪亏替”,即形容仪态失范。
引申含义
可扩展至抽象层面的衰败,如陶潜《杂诗》中用“关梁难亏替”表达交通阻隔带来的困境。
现代语境中,“亏替”较少使用,常见于对古文的解读或书面语,如“制度亏替”指制度被废除。
“亏替”是古汉语词汇,强调事物的破损、废弃或礼仪丧失,多用于典籍和文学作品。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文选》《新唐书》等文献来源。
《亏替》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因欠债或缺少而被迫替代、替换或填补,也可以指由于失去某个人或物而被其他事物来代替。
《亏替》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亏的“口”字部首,右边是替的“曰”字部首。
亏的笔画数为二(一横一竖),替的笔画数为五(一撇一捺两横一竖)。
《亏替》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论语·学而》一章中的一句话:“亏则补之,替则改之。”
在繁体字中,“亏”依然保持不变,而“替”则写作“替”。
在古代写法中,亏的上半部分写作“乙”字,下半部分保持不变;替的写法则是“日”字替换了现代的“曰”字部首。
1. 他亏替朋友的债务,感到内疚。
2. 这个公司的倒闭给了其他竞争者一个亏替的机会。
组词:亏空、亏损、替代、替补
近义词:取代、代替、补偿
反义词:弥补、填补、替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