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科半的意思、科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科半的解释

谓依刑律减半判罪。《晋书·刑法志》:“﹝ 魏武帝 ﹞又嫌 汉 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得科半,使从半减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科半"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赋税制度语境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释义

科半指古代赋税征收中的一种计量单位或折算标准。具体指将一石(dàn)粮食分为四等份(称为"科"),每"科"再分为两份(即"半"),故"科半"相当于一石的八分之三(即0.375石)。这一制度主要用于明清时期田赋计算,体现税收的精细化分割。

示例用法:

"每田一亩,征米三升三合五勺,科半之数。"(《明史·食货志》)


二、历史背景与制度渊源

  1. 明代"科则"制度

    "科"源于明代按田地等级划分赋税标准的"科则"制度,不同等级田地对应不同税率。"半"则是进一步细化的计量单位,用于平衡区域税负差异。

    来源:《中国历代赋税制度研究》(孙翊刚著)第三章

  2. 清代沿革

    清代延续"科半"折算方法,尤其在江南地区田赋征收中广泛应用,如《清会典》记载苏松地区"每亩科半米三合七勺"。

    来源:《清代赋税政策研究》


三、现代语义与使用

现代汉语中"科半"已非常用词,仅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其构词法体现汉语量词的分割逻辑("科"为一级分割,"半"为二级分割),是古代经济制度词汇的典型代表。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第7卷第128页收录"科半"词条,释义为:"明清田赋术语,一石的四分之一为科,科之半为科半。"

    链接: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需订阅访问)

  2. 《明史·食货志》

    卷七十八载:"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民田减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设科半以均之。"

  3. 《中国赋税史》(汤象龙著)**

    第四章详述明清田赋折算体系,分析"科半"在江南重赋地区的调节作用。


"科半"是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性词汇,其释义需结合古代赋税制度背景方能准确理解,现代使用场景已高度局限化。

网络扩展解释

“科半”是一个古代法律术语,指依照刑律将刑罚减半判罪。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晋书·刑法志》,主要用于三国时期魏国的法律改革。以下是具体解析:

  1. 词义解释

    • 核心含义:指根据法律规定,将原本应判的刑罚减轻一半。例如,若某罪应判死刑,则减为流放或其他较轻刑罚。
    • 字义拆分:“科”指法律条文或刑律,“半”即一半,合意为“依律减半”。
  2. 历史背景

    • 出处:源自魏武帝曹操对汉律的调整。《晋书》记载:“(魏武帝)嫌汉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得科半,使从半减也。”
    • 意义:通过减轻刑罚,平衡法律严苛性,可能用于缓解社会矛盾或调整司法体系。
  3. 使用范围

    • 该术语属于古代司法专用词汇,现代已不常见,仅见于历史文献或相关研究。

注意:部分网页(如)提到的“科半”涉及植物分类(如山梗菜科属)或部门名称(如财务科),这与法律术语“科半”无关,需避免混淆。

别人正在浏览...

白草黄云白石飞仙白天寿败衣班枝花宾侣避怕不遗余力草堂体陈宿楮墨笔砚村村棒棒代为说项大院殿闼独构耳闻不如眼见法拉第番茂反问風美風韵副产物幅塞改废高教给扶格状国喜寒雅见梦见所不见加沙进説金玉良言刻暴躐径沥沥灵煦臝行牛蘈閛閛飘淋娉娉褭褭乾瞪眼秋朔三皇双胜讼树夙夕泰初贪程毯子秃速猬起鷄连无...无...献呈闲坐小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