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在一定时间内定额支出的钱粮。《清会典·户部八·江南清吏司》:“凡钱粮入有额徵,动有额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看须知》:“本县官役俸工,额支若干。”
额支是汉语词汇中具有特定专业属性的复合词,由“额”与“支”两个语素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其核心含义指“按定额或限额支出的款项”,多用于财政、会计等领域。例如清代《户部则例》中记载:“各省额支银两,须按季奏报”,表明该词在历史文献中与官方财政管理密切相关。
从构词法分析,“额”指核定、规定的标准数目(参考《现代汉语词典》,“支”则取“支出、支取”之义,二者结合形成限定性动宾结构,强调支出行为的规范性。在实务应用中,该词常与“实支”形成对比,如《中国会计史稿》所述:“额支为预算数,实支为决算数”,体现其在财务核算中的特殊功能。
当代使用中,该词多保留于历史文献研究、制度经济学等领域。例如《财政学原理》将“额支制度”定义为“基于定额的财政支出管理体系”,其引用范围涵盖古代俸禄发放、军费调配等具体场景,具有鲜明的制度经济学特征。
“额支”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使用场景判断:
财政术语(更常见) 指在一定时间内定额支出的钱粮,常见于清代财政制度。例如《清会典》记载:“凡钱粮入有额徵,动有额支”,表明政府收支均有固定额度。清人黄六鸿在《福惠全书》中也提到地方官需了解“本县官役俸工,额支若干”。
成语用法(较少见) 字面意为“额头上的汗珠”,引申为形容天气炎热或环境闷热导致汗水直冒的状态。不过此用法在多数词典和文献中较少出现。
建议:现代使用中,“额支”多指向历史财政概念,若在文学或成语场景中出现,需结合上下文进一步确认具体含义。
安危相易备史猜谜缠牵盗竽大隐颠沛粉餈逢合風雲變幻感麟高风峻节公正廉明挂星查黄香瑚琏之器昏镜重磨火并胡搧捡察讲购讲花骄贵叫绝界沙静贴近乎谨行俭用汲扬藜羹历历可数木堇木主奴婢潜逸前月桥陵热官日旰商情善最升沉盛叹圣训神禾士家食禄糕食油戍楼孰悉嘶竭松皮脯岁调痛剿穷迫推慕晚报望夫歌文明遐疆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