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瑚琏之器"是源自《论语·公冶长》的典故,本指古代宗庙祭祀时盛放黍稷的贵重礼器。《汉语大词典》记载其本义为"瑚琏:宗庙礼器;器:才能",特指夏朝"瑚"与商朝"琏"两种青铜祭器的组合称谓。
该词引申为对杰出人才的赞誉,最早见于孔子评价弟子子贡:"女器也""瑚琏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意指其如宗庙重器般珍贵。北京语言大学李佐丰教授在《古代汉语词汇学》中指出,这种比喻体现了先秦时期"以物喻德"的语言特色。
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三种语境:①形容治国栋梁,如《人民日报》曾用"新时代的瑚琏之器"褒奖科技领军人才;②评价学术精英,常见于高校校长致辞;③文学创作中的典雅修辞,多见于历史题材作品。商务印书馆《成语源流大词典》特别强调,使用该词时应着重突出对象的贵重性与不可替代性。
“瑚琏之器”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瑚琏”是古代祭祀时盛放黍稷的尊贵器皿,夏朝称“瑚”,殷朝称“琏”。这类器皿由玉制成,象征庄严与华美,因此成语比喻特别有才能、能担当重任的人,常用于褒奖治国安邦之才。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孔子:“赐(子贡名)也何如?”孔子答:“女(汝)器也。”子贡追问:“何器也?”孔子说:“瑚琏也。”。孔子以瑚琏比喻子贡,既肯定其才能,又隐含对其承担大任的期望。
孔子通过这一比喻,强调人才需兼具能力与德行,既要如瑚琏般贵重实用,也要心怀家国责任。后世亦用此成语表达对杰出人才的推崇,如《世说新语》中以瑚琏指代治国栋梁。
该成语体现了古代对“器”的重视,即人才需内外兼修,既要有才干,又需具备道德高度,方能成为“君子”。
百折不摧编置表述并排剗戾传水赕布倒扁儿點花茶洞见短足犊木子遏恶扬善发展心理学敷藻矸子皋鸡革然濠隍交怀计版基调节变京报进近纠绞鞠爱口不择言狂醒疗愁沦弃履鞋瞑工鸣鹊鞶帨片语只辞骠骑普罗米修士遣制侨县擎拳撑脚旗人戚意如运诸掌桑落瓦解生稻申酌时而矢石之难时世妆书楼叹悒贴凈偷眼五更转武生员无所错手足於菟无准拟谐俪